劉禎發 程啟文 龍建林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可行性。方法: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中選取8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按照隨機對照分組的方式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為觀察組(40例);另一組行開放性疝囊修補術治療,為對照組(40例);對兩組患兒的以下指標進行觀察比較: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結果:兩組患兒在手術相關指標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在復發率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中采用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預后較好,可行性強,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R7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1
臨床針對小兒腹股溝疝多采用手術手段治療,而手術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合理的手術方式既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又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本文為研究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可行性,現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中選取8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詳細的報道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中選取8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按照隨機對照分組的方式分成兩組:觀察組(40例)中男性有22例(占比55.0%)、女性有18例(占比45.0%);年齡1-7歲,平均年齡(4.2±1.3)歲;左側疝25例(占比62.5%)、右側疝15例(占比37.5%)。對照組(40例)中男性有24例(占比60.0%)、女性有16例(占比40.0%);年齡1-7歲,平均年齡(4.4±1.5)歲;左側疝22例(占比55.0%)、右側疝18例(占比45.0%)。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顯示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針對觀察組的患者,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經喉罩通氣行全麻,取頭低足高仰臥位;于臍孔下緣0.5cm處作一弧形切口,建立通道,以血管鉗分離并置入腹腔鏡;置入氣腹針,首次入氣量2L,氣腹壓9mmHg,建立CO2氣腹并保持壓力8-10mmHg,于臍部左側位置建立操作孔一個,用于置入腹腔鏡鞘,再于腹直肌外緣位置建立操作孔一個,用于置入操作鉗,之后將導管與監視系統連接好,在腹腔鏡下確定疝環口位置和情況,于內環體表投影中心作一小切口,采用不可吸收線,以硬膜外帶線針刺入腹腔,穿入腹壁至內環頂部的腹膜外層,對內環口上方1cm處腹膜外潛行分離,對內環口內側的腹膜外周進行縫合處理;經同一戳孔刺入帶線針,將內環口外側腹膜縫合;擠壓疝囊,確保其中氣體和液體進入腹腔,最后關閉內環,解除氣腹,退出相關設備。
1.2.2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的患者,行開放性疝囊修補術治療:行全麻,于腹橫紋處作切口,充分暴露出精索,探查疝囊并游離,結扎疝囊頸部,切除剩余的疝囊,復位精索,最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以下指標進行觀察比較: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別用率、表示計數、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相關指標 兩組患兒在手術相關指標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
兩組患兒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復發率
觀察組中有1例患兒復發,復發率為2.5%;對照組中有4例患兒復發,復發率為10.0%;兩組患兒在復發率方面的比較顯示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在臨床上比較多見,屬于一種小兒常見病,并且該病大多是先天性的。患兒由于鞘膜突不能正常閉合,導致腹膜壁缺損,從而引起腹股溝疝。目前,臨床針對該病多需行手術方法治療,而具體手術方案的選擇,對療效及預后的影響很大。傳統開放性疝囊修補術由于切口大,所以手術用時長、術中出血量多,以及術后恢復也較慢,且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則是一種利用腹腔鏡技術的微創手術,其可以有效改善開放性手術的諸多缺點,在達到顯著療效的同時對患兒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本文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式對同期收治的兩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進行臨床對照研究,根據臨床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在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中采用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預后較好,可行性強,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唐娥;普通8號注射器針頭行改良小兒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手術護理配合[J];當代醫學;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