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廣東省梅州市直屬機關幼兒園 廣東 梅州 514021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主要載體,對人類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發展與成型最關鍵的時期,而口語能力的培養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交流都必須通過口語表達來完成,老師的教學過程也必須通過口語表達來實現。但是,語言能力的培養過程有相對枯燥和抽象,因此,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接受能力,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使幼兒充分實現"敢說,愛說,能說",是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首要任務。
首先,幼兒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與一、二年級入學兒童相比差距并不大,而且在幼兒時期,幼兒對外部事物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也更有意愿去模仿和學習,因此,剛入學兒童學習的知道在幼兒時期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過程中,環境和氛圍比較自由和寬松,沒有固定的學習任務,學習方式輕松活潑,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同事,老師有可以尋找最適合幼兒的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教學和訓練,盡可能的因材施教,為進入小學學習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在幼兒階段,幼兒在語言能力的學習過程中心態是輕松的,童言無忌,因此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在學習時心態不會緊張,把學習的過程看成一種娛樂的過程,通過語言的交流和學習獲得樂趣,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產生良好的影響。
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復雜的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過往的經驗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發展新的理念和方法來進行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工作,努力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第一印象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與幼兒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幼兒對語言的學習與所處周圍現實的人、物及自然與社會現象緊密相關,通過感官的感知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積極性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是應盡可能的為幼兒創造一個寬松、活潑的語言學習環境,使他們想說、敢說、愿說。幼兒剛入院時,由于環境的變化,幼兒的情緒很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可能導致幼兒變得孤僻,容易脫離群體之外。此時,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問題,把握幼兒的心理,多與他們親近、溝通,讓他們逐漸融入園內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有些幼兒的表現欲很強,想說、愿說,但是羞于表達,缺乏自信,不敢說,怕說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耐聽的傾聽他們的回答,鼓勵他們多想一想,多說一說,讓他們放下心里包袱,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語言表達信息主要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分析獲得,因此,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必須與認知能力的提高相結合。幼兒對事物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周圍環境對感官的刺激獲得的,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幼兒觀察和傾聽的意愿,從而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在可以有計劃的安排幼兒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并且進行講解和啟發,進行實踐教學,給幼兒創造條件,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如:帶領幼兒春游時,讓幼兒對自然環境環境進行觀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啟發,發現樹木、花朵、溫度的變化,總結春天的特點。此時,幼兒很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們樹立勇于表達自己的信心。
傳統教學也是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要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大多是注入式,讓幼兒學習和背誦兒歌、詩歌、寓言故事等文學作品,這樣只能死記硬背,過程枯燥乏味,缺少給幼兒自己自由思考和發揮的空間,容易打消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比如在教室內設置圖書角,鼓勵幼兒通過自主閱讀獲取更豐富多樣的知識;也可以在教室內設置科學角,種植一些花草,讓幼兒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培養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時既要培養幼兒的語言模仿能力,也要讓幼兒學會舉一反三,在原有的語言規范基礎上填換新的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另外,在語言教學活動中要采取綜合的教學手段,讓幼兒親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在講故事時讓幼兒扮演其中的角色,身臨其境,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語言能力的重中之重在于表達能力。為了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不但要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聽的能力,還要培養幼兒說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讓幼兒親自參與進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氛圍活潑起來。也要克服"說的好多說,說錯了不讓說"的做法,教師應該創造一個平等的環境,給每一個幼兒"說"的機會,說的好給予及時的表揚,說錯了也沒關系,教師及時的幫助更正并給予鼓勵,讓幼兒多加練習,在"說"中學說。
講禮貌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禮貌包括行為禮貌和語言禮貌,而且缺一不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鼓勵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幫助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要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教育幼兒尊敬他人。不管是對待長輩還是和自己同齡的小朋友,在交談時都要能夠使用禮貌用語,能夠主動、熱情、大方的打招呼、問好、道別;與長輩交談時會使用敬語;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是要回說"請您幫忙";得到幫助以后要說"謝謝";在妨礙別人是要會說"對不起"。其次,教育幼兒在別人說話時要不插嘴、不妨礙,耐心聽完他人的講話,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他人講話時要看著對方,不要東張西望、漫不經心,要語速適中,吐字清晰。最后,培養幼兒注意語言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遵守文明禮貌的言行規范。
總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作,是一件難度較大但極其重要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達到訓練的效果。教師在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采取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根據幼兒各自不同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合理的安排訓練課程和力度,避免引起幼兒的逆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