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君/常州幼兒師范學校
“非遺”走進校園,傳承中華民族的瑰寶是當代教育的大趨勢,我校緊跟時代步伐,結合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引進常州非遺項目,將非遺項目之一的“武進面塑”和我校幼師美工特色課程相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可以看出,融入非遺內容的美工特色課程對學前專業學生的技能發展和職業素養,都有著明顯有效的促進作用。
教育部2012年頒布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2]1號文件,提出“幼兒為本、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指出幼兒教師在美術能力上必須具備正確的美育思想、扎實的操作技能、高效的美術活動組織能力。它成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重要依據。幼師生特色美術課程是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和地方的美術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幼師生的工作特點和需要;其次,學校結合該校學生的需求,充分考慮當地幼兒園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學前教育三年級學生美工授課內容為幼師手工,而為響應國家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政策方針,我校引入了常州非遺項目:“武進面塑”,“面塑”特色課程安排在三年級,與手工課同步進行,學生對泥塑的學習可成為面塑學習的基礎,兩者皆屬于動手創作,讓學生將了兩者的技法相融,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武進面塑”技法簡明、色彩鮮艷、造型百變,與我校學生特點和幼兒園需求都十分契合。我校學生為幼師專業學生,學生美術課有實際操作部分,如泥塑、布藝、剪紙等,在手工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礎,選擇面塑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學生上手比較快,易學。此外,在幼兒園教學中,泥塑也是一塊重要的活動內容,能鍛煉幼兒手部肌肉的發展,訓練幼兒空間想象力,且泥塑易成型,易出效果,是幼兒最為感興趣的手工活動之一。在課時安排上,主要在美術特長班展開,首先這個班的學生有較好的美術基礎,能夠快速接受教學內容;其次,在保證正常美工課課時的情況下每周增加兩個課時,讓美術特長班的學生能夠在這一方向上有多超前,體現特長班學生的優勢。教學內容依托幼兒喜歡的動物造型為主,與泥塑技法相對比著學習面塑技法,不容易混淆,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環境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能夠樂于學習,必須有良好的環境氛圍,這里,主要從硬件環境上進行的創設。我校建立了“非遺大師工作室”。工作室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思想,主要用于美術課程和美術活動的開展。為了能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習藝術,我們對工作室做了如下的設計。首先是作品,工作室中存放了大量學生的優秀手工作品,既可以裝飾環境,又能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另外,我們還借用了非遺大師的珍貴作品展示在列,讓學生能近距離欣賞大師作品,時刻有學習范例在身邊,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其次是工具,工作室按照手工教室的要求進行設計,設有工具臺、操作臺、多媒體、作品存放展覽柜等,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不易分心,有學習的氛圍。
傳統藝術的傳承僅僅依靠教師的教授畢竟會有欠缺,只有當學生在和大師面對面之后,才會有更深的感觸和領悟。在美術特色課程中,我們會安排每月的“大師課堂”,讓“武進面塑”傳承人走進學生課堂,親授制作方法,對每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點評,讓學生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中都不斷的總結,再向新的目標進發?!皶r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檢驗學生學得如何,不僅看作品,還要看實踐,要看更多不同群體的人如何評價。所以,我們會讓學生走進幼兒園,結合民族文化傳授面塑技藝,讓幼兒園的老師與孩子來點評。作為將來的幼師,學生需要學習“我學到了什么”,也需要學習“我會教什么”,走出去,讓學生知道自己將來的任務,更加明確學習“非遺”的目的。
“非遺”一般為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遺”項目為師生特色美術課程,可以讓學校和教師立足于當地地域性文化中的傳統美術,進行整合與拓展,使地方文化再次得到充分的開發與普及,適合幼師生進行學習與運用。學校結合該校學生的需求,充分考慮當地幼兒園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立足地方文化傳承,以充實學生的專業。
從2017年起,我校就開始實施“非遺走進校園”活動,在兩百多個非遺項目中選取“留青竹刻”、“武進面塑”、“常州虎頭鞋”三個非遺內容作為我校美術特色課程的內容。每學期結束,在非遺工作室展示一學期的成果,形成匯報展;鑒于面塑簡單易操作的特性,學生自己通過社團,招募其他專業的學生,共同制作體驗,感受面塑的魅力;面塑大師進校園活動對全校師生開放,讓那個校園的每一位師生都有機會親聽大師的故事。我們從美術特色班的授課開始,由點及面,通過作品展覽、社團活動、科普講座等多維立體的方式宣傳,讓校園中更多的人接觸到非遺、了解非遺,大大豐富了校園文化。
在《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中提到,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涉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經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經過“非遺”的“熏陶”,中職學生意識到自我價值。面塑的學習非一蹴而就,在學習工藝過程中,學生認真、堅持、好問,愿意為這門課程付出時間和經歷,表現出強烈的學習熱情。當然,在經過一次次嘗試、體驗之后,也享受付出后的收獲和快樂。習總書記說文化自信來自于對自己國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同,通過讓學生了解面塑,從而了解家鄉的文化,進而想要更深入的探索我們國家的文化,這就是“非遺進校園”的意義。
總的來說,“武進面塑”在幼師美工特色課程運用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和有效的價值,但還存在一些不足,需我們不斷的探索和調整。
“武進面塑”深入教學需要更專業的教師,而在校教師往往有專業上的限制,無法全面體統深入的進行教學,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后期學習進度的停滯,影響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之前對“非遺”的不重視,傳承人數量銳減,出現斷層,能夠進課堂教學的非遺大師并不多。解決這兩個困難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強在校教師關于“武進面塑”方面的培訓,時間延長,人數增加 ,通過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加強面塑課程在師資上保證。
民間傳統文化的特點歷來是口口相傳,師徒相授,極少留存文字記載,缺乏體系的教學文本,因此,開發與面塑相關的校本教材迫在眉睫。教師需要記錄面塑大師的授課內容,收集圖片和視頻資料,整理一套符合幼師專業學生學習的課程材料。
我們常常說:學習技藝之路需要耐得住寂寞。無論何種技藝,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哪怕只是制作一件面塑小作品,也需要學生能夠坐定,一心一意的完成。而我們的學生,很多存在三分鐘熱度的情況,缺乏恒心和毅力,十六七歲的年紀,我們很難要求他們能夠像大師一般沉穩。教師要做到的,是在技能上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定心,能堅持,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教師的耐心和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