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文靜
摘 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一系列富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重要理論觀點,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明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首先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堅定的自信,才能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才能弘揚和繁榮中華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高校的主要途徑是在課堂上講解文化自信內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兩課”教學,讓高校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讓高校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走中國道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完成,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偉大夢想的實現。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148-03
文化興國家盛,文化富民族強。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強文化自信,我們在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還要堅持最根本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課題,我們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繼承,我們有優秀的中華文明需要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理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特點
(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中國特色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科學性與價值性統一的基礎上,文化自信十分重要。通過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對于大學生堅持文化自信是基礎,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才能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優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當今社會,一些大學生缺乏對國家制度與指導思想的認同感,這就需要高校在兩課教學過程中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完整全面地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學生對國家制度、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充分的認識。“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理念、文化選擇。”[2]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標志,能夠推動文化發展和加快民族振興。國民總體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決定了社會價值觀的標準。
(二)理論性與應用性的統一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具有應用性的特點,即操作性強。”[3]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對一般的簡單的經驗進行總結,而是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又反復出現的經驗,透過現象抓住其本質內涵,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毛澤東同志曾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4]因為中國共產黨通過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學習與分析,總結出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廣大人民群眾有了崇高的精神追求,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文化自信有著基礎性作用,理論需要通過文化教育進行傳播與發展,我們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意識、“和而不同”的包容氣度,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和生命之源。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需要我們的大學生發揚這些精神,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讓學生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才能幫助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才能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正確地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三)綜合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一的理論知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綜合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既要吸收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又要借鑒現代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為我所用,在綜合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反對“固守傳統”和“全盤西化”,而是將世界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綜合分析之后,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文化自信這一前提和基礎,而文化自信失去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也會失去活力。
文化自信在綜合性與創造性的統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我們有“天下為公”的偉大理想、“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革故鼎新”的創新意識等作為基礎,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作用,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苦難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我們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5]精神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有力支撐,幫助我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更能體現出文化自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
二、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作用
(一)導向功能
導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導向功能包括理想信念導向、奮斗目標導向、行為方式導向。其中,理想信念導向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需要增強文化自信堅定夢想。夢想作為大學生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經濟全球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結合文化自信的內容,幫助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中國共產黨有充分的了解,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課程,為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必須弘揚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一些西方錯誤言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巨大的潛在危害。高校可以設置一些興趣課堂,弘揚中華傳統藝術,通過藝術的內涵傳播中華文化,幫助大學生對國家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之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文化自信。
奮斗目標導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導向,與理想信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校可以通過幫助學生明確奮斗目標,而后實現大學生的理想。奮斗目標可以分層次、分階段、分時期,設立具體任務和目標,通過一系列方法完成目標。高校可以通過組織觀看紀錄片、統一學習模范人物事跡、參觀黨史文化展館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使其意識到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為建設更好的國家而努力,是為每一個人可以生活得更好而拼搏。中國從古至今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局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無私意識等等,這些流傳千百年的理念,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代代傳承,永世流傳。把國家的目標轉換為相應的個人奮斗目標,都在為同一目標而奮斗,不再有什么過不去的難關,文化自信的力量不可替代。
行為規范導向是實現理想信念、完成奮斗目標的保證。隨著社會環境的愈加復雜,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尤為重要。“將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就是要找到二者的契合點。”[6]二者的契合點正是道德法紀建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學習法律基礎,以道德和法律為契合點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大學生社會生活的行為,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理想信念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奮斗目標教育以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為主要內容,而行為規范教育以社會主義道德和法紀為主要內容,三個導向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二)保證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功能主要是通過政治共識性、思想一致性、行動統一性三個方面來實現的。政治共識性就需要大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完成建設、提出改革,通過文化傳播,堅定文化自信,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則上認同我國社會制度。
思想一致性是聯系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的環節,在動機和方法上取得一致,糾正思想上的偏差。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校應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深入學習,讓大學生了解黨的思想,做到行動聽指揮,思想跟黨走。行動一致性就是在政治共識、思想統一的前提下,明確道德規范、遵紀守法,不做越軌的行為。無論大學生的目標和理想是什么,都要教育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實現夢想,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正確方向,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為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創建良好的環境。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鑒別力,引導大學生的文化行為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學生學會運用中國思維、善于思考中國方法、倡導堅持中國規范,才能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
(三)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育人功能的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學校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著力把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引導大學生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滋養,逐步達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高校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文化育人,在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式的基礎上,推動文化育人的工作開展,逐步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努力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以文育人過程中,要著重關注校園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應先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校園文化氛圍,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宣傳主流思想,明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當前文化自信的融入機制還存在方式陳舊,缺乏創新等問題。”[7]文化自信的融入忽視了新媒體方式,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宣傳教育,育人方法缺乏創新,完全可以利用一些直播平臺,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既能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還能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高校是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陣地,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場所,堅定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
(四)開放功能
開放功能可以理解為育人功能的延伸,在新時期大環境下,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開放功能也可以理解為導向功能和保證功能的進一步創新,同時開放功能也可以等價為創新功能,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開放功能有利于拓展學校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學校培養創造性人才,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有利于開發學生精神潛能。
高校應努力促進開放功能的實現,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學生自我開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定文化自信,從中華文化發展史汲取營養,豐富大學生知識涵養,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解放當代大學生思想。充分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決心、信心、毅力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社會的競爭和挫折,以頑強的意識克服現實困難,以正確的觀點看待社會問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高校培養大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為國家復興和民族富強做出貢獻。
三、堅定文化自信,創新發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
(一)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毛主席曾說過:“世界到了全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時候,那就是世界的共產主義時代。”[8]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證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清晰認識到新中國取得偉大勝利的艱難過程,當時黨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個革命戰士都有堅定的信仰,那就是堅信馬克思主義可以幫助中國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堅定文化自信,在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體系之后,高校應適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改造客觀世界。與此同時,高校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適時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批評,總結階段性的不足與經驗教訓,以便幫助大學生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二)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每個人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以社會價值為前提,通過實踐滿足自身、他人和社會的需求,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做出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要具體化和專門化,具體到課堂教學設置、對學生專業期望以及最后的教學質量評估。專門化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高校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分層教學,每一個階段進行成果驗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找到同學們更愿意接受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培養政治性思維,在面對社會問題的時候可以保持頭腦清醒,發表正確的言論,做到言行一致。以上所提到的均涉及文化素養,這就要求高校在做一切科研活動之前,都要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堅定大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
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基礎,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發展趨勢、現代化發展趨勢、社會化發展趨勢、規范化發展趨勢、國際化發展趨勢。特色化發展在于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教育主體,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現代化發展側重當今社會前進趨勢,尤其是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也要隨之調整,系統整合主流思想進行創新。社會化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過程之一,社會主義制度為人們提供了政治上的平等關系,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社會化發展就是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部門學習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規范化發展是通過制度建設借助特殊手段,維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保證社會公平的同時維護社會秩序。通過建立有效的制約監督體制,進行社會規范與監督,適應法制社會的要求。國際化發展就是在經濟全球化、信息便捷化、教育國際化的新世界,伴隨國家間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總體評價。高校應當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奮斗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7-07-02.
[2]王喜國,劉芳.在堅定文化自信中不斷提升價值觀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10.
[3]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5]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1-30(2).
[6]馬寶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07.
[7]莫憂.高校共青團推進文化自信融入文化育人過程的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8(8):126.
[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