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是每個學校都必備的公共課程,它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文章主要研究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大意義,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路徑,希望能夠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互聯網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也走進了校園里,在此影響下,互聯網帶來的新思想也隨之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但是,我國傳統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仍存在不少問題,如課程內容相對重復,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模式方法較為簡單,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產生的效果不強等。怎樣進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調動學生思政理論課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帶動學習氛圍是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改革首要考慮的問題,是教師應該先解決的難題。
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面臨著社會賦予的挑戰和高等教育使命,思政教育改革成為必然和必要條件。在互聯網時代下,本文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因此,如何使學生重視思政課程,在教學研究中獲得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訓,使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這些是思政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讓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以往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方法不全面,教學模式也沒有得到完善改變,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互聯網背景下,結合當前的教學手段,可以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創造便利的條件。首先,思政課程完美地結合了互聯網的優勢進行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能通過多種渠道來學習思政理論,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必要手段。其次,互聯網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互聯網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師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推動教師創新,運用新技術,為課堂創新提供可能性。最后,在思政課上,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更靈活地進行課程安排,利用網絡平臺發表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國家很重視大學生思政課,現在高校思政課正在積極探索改革。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可以讓大學生充分認識思政課的本質,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可以運用思政課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研究的積極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
1.豐富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
我們應該改變以往老舊的教學模式,開展新的教學研究理念,積極引進先進的網絡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如動畫,讓學生對思政理念能有深刻的認識和自我感知方式,讓學生融入教學環境,循序漸進,從而可提高教學效果。
而在互聯網和現代教學方式結合的同時,我們所教授的思政理念應該融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政教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應該通過思政教學課程,回答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利用網絡豐富和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加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思政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當前形勢下我們遇到的難點和焦點問題,從多方面去研究考慮問題形成的原因,并做好下一步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保證學生能通過理論知識來回答他們在生活中所涉及的問題。在生活中,學生聯系教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能有強烈的責任感,并且在生活中提高社會道德意識,通過文明的道德手段,合理地看待互聯網上的一些熱點評論。
2.加強課程創新,提高教學效果
灌輸仍然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手段。灌輸方法不同于全面教育法,包括教學方法,討論方法和會話方法,理論上的灌輸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從內容到形式進行轉變。在網絡環境中,高校思政課教學理論的教學內容應該更加緊湊和有吸引力。學生已經了解了中學時期思政課的基本內容。建議將中學和大學的思政課程聯系起來。為了減少教學的重復性,大學生所學思政知識應該比中學生更加深刻,專注于解釋原因和說服人們。
首先,教師需要徹底閱讀教材,掌握授課的關鍵點,從而靈活、輕松地管理課堂。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結合實踐分析問題。并且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合理安排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形式。教師設計的某個問題可能是網絡上全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也可能是大學生更關注的話題。通過對這些熱點問題的分析、解決,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最后,教師應該增加與學生交流的時間。課堂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和感受,與此同時,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隨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并闡述正確的觀點。在結合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有效辨別有益的網絡信息,快速識別真實、虛假、美麗、丑陋,使學生不受互聯網垃圾的污染,從而鞏固教學效果和思政理論,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3.精心打造教學網站,高效利用網絡平臺
高校的思政課程以學生為本,符合學校思政教學的實際有效服務,可以大大提高網絡資源利用效率。網站信息的選擇和安排與課程的教學密切相關,要努力做到精確、新穎,注重網站內容思想性、科學性和當代性的合理發展。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為了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能有積極樂觀的思想,國家和學校對學生采取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參加思政課程,讓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中對生活有一定的認知。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思政課教學改革是大學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只是以讓學生接受的方式教學生,并與當前事件聯系。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學習知識,從網絡上了解國家的大事小情,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深刻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做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實現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梅雪暉.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探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9(1).
[2]孫琪.“互聯網+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以池州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7).
[3]李誠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2):185.
[4]錢昭楚.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析[J].商情,2017(15):246.
[5]張巍.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30):7-9.
[6]王瑜鷺.移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楠(1989—),女,河南永城人,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