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應當體現出多樣化和趣味化色彩,應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在加強學生音樂素養和音樂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生本理念和音樂課的內在教學價值。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基于生本理念的音樂有效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本理念;音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89-02
引 言
在音樂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堅持生本理念,將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核心和向導,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堂構建形式來實現預設教學效果,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教師不僅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還要從教材出發,通過知識教學的良好實施扎實學生的音樂基礎。
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
音樂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持續推進的教學引導過程,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要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這樣學生才會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客觀來說,課本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并不是最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內容。當前的中學生普遍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但是課本中的素材涉及的流行音樂并不多,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及古典音樂更為常見,這樣的音樂類型同樣非常具有教學價值,但是,初中學生理解與接受起來難度較大。教師要認識到這個客觀現實,并且能夠適當調整與整合教學內容,尤其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更多學生感興趣的音樂素材和音樂形式引入課堂。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結合教學曲目引入一些課外的拓展內容,將一些流行音樂素材作為教學補充題材。這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生在更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的同時,也會對原有教學內容的感受更深[1]。
例如,在教學《茉莉芬芳》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選擇《茉莉花》這首歌曲一起進行欣賞,兩首樂曲表達的情感較為接近,在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將流行音樂與教學音樂結合,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在比較中思考音樂表達的情感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這是個很好的教學展開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教學契機。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才會使他們更愿意投入音樂課堂,跟隨教師的引導和節奏慢慢探究所學內容,從而鍛煉和提升自身音樂素養。
激發學生的音樂熱情和音樂學習興趣,是音樂課教學的良好開端,也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能夠良好實現的依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首先可以從引入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題材著手,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多和學生進行互動,如和學生一起聽他們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和學生討論他們喜愛的歌手和音樂作品。這些都是非常直觀的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與欲望的方法,同時還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更加積極投入,有更多學習收獲。
二、采用多樣化的音樂教學素材
音樂課的教學有一些特殊性,這門課程的展開與實施并不是要讓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知識,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鑒賞能力,這些都是音樂素養的核心構成。而多樣化的教學素材的引入不僅有助于教學主題的彰顯與呈現,也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加豐富的音樂素材,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是訓練學生音樂感知力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在進行相應的教學準備時,有意識地多準備一些素材和資源,將更多關聯內容或延伸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更為豐富的音樂形態。這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與熱情,也會為學生音樂感受力與音樂素養的培養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
例如,《故鄉的云》這章中的很多歌曲都是比較深情、溫婉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歡快的、流行的歌曲,也可以挖掘一些歌曲背后的故事,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將《故鄉的云》的創作過程融入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使學生更加用心地學習、聆聽這首歌。為了讓課堂更加豐富多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課下展開相應研究,如在學生學習與了解了這首歌曲后,讓學生在課下通過上網查找相關資源,在更細致地聆聽這首曲目的同時,感受這首作品的動人之處。正如語文課的教學需要學生多閱讀與體驗一樣,音樂課的學習也需要學生多聆聽與感受。教師只有將音樂課堂發散到更大的教學維度,才能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加多樣化的音樂作品,從而豐富其學習效果。
豐富課堂教學素材,拓寬音樂課的教學維度,是強化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法。教師在具體的課堂組織與構建中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實施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在課下多接觸與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這樣學生才會認識到音樂的多樣性,并且慢慢感受到不同音樂作品在主題表達和情感呈現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構成,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學科素養。
三、做好教學細節的處理
在初中音樂課的教學實施中,教師要對很多細節部分做有效處理,這是提升課堂的綜合教學質量、強化學生音樂感受與體驗能力的指導方式。例如,教師可以確定一個具體的學習體驗點,如將節奏的體驗作為教學主題,然后教師便可以引入各種不同節奏的音樂作品,尤其是那些在節奏上反差較大的音樂題材,讓學生在仔細聽這些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直觀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從細節出發來組織與構建音樂課的教學,會讓學生的學習感受更加深入,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特定的音樂能力和音樂感受力,同時這也是學生音樂素養形成與具備的基礎。
結合初中階段課本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將節奏感的培養作為一個教學主題,并且透過教學內容給學生做相關指導說明。例如,同樣是旋律歡快的樂曲,有時是表示一種歡快、喜悅的情緒,如鳥兒入林嘰嘰喳喳,魚兒搶食自在悠然,給人一種輕松、愉悅之感,如《春天的腳步》;但有時候快旋律也能表達出一種急切的感情,如暴風驟雨、如萬馬奔騰,給人一種渾厚、震撼的感覺,如《江河大地》。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這兩類作品進行比較教學,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與體驗,鍛煉與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受力。在教學中從細節入手,對選擇的教學樂曲進行更為細致的歸類,使其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能使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得到切實的提高。
注重音樂課程的教學細節能夠讓教師捕捉到更加細致的教學知識點,從而可以從一個具體的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感受力,是讓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得到鍛煉的有效實施方法。結合初中時期音樂課教學的特點,教師可以從具體的節奏感知出發,也可以從音樂作品中情感的挖掘體驗著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教學細節和教學實施方向。確立了一個清晰明確的教學主題和目標后,教學的針對性會更強,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滲透力度才會更充分,這樣的背景才會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鍛煉,也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結 語
總之,音樂教師不能讓教學過程完全拘泥于課本,要在充分利用課本教學資源和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合適的教學發散與延伸。只有在這種良好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才能夠進行更加深入學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音樂表達能力和音樂審美素養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孫文婷. 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08):153.
作者簡介:戴林莉(1972.12—),女,江蘇建湖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