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洵 呂陽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動,各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具有超高技能,同時也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文章從“互聯網+”浪潮對職業技術教育產生的影響入手,主要對職業技術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團隊構建、教學評價方式、課程平臺建設等改革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
一、“互聯網+”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
1.“互聯網+”對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推動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模式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個性化發展空間。“微課”“翻轉課堂”等能夠使學生及時地反饋學習中的問題,使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
2.“互聯網+”對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影響
在我國由“傳統型工業社會”向“知識型工業社會”乃至“知識型社會”轉變的漫長道路上,社會對相關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僅僅擁有較為基礎和單一技能的流水線型工人很難再擁有一席之地[1]。這需要職業技術學校根據新形勢新增或適當減少部分不課程設置。
3.“互聯網+”對學校資源建設的影響
“十二五”期間劉延東副總理提出,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也就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推動“寬帶網絡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加快內容建設與共享;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和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臺”,加強隊伍建設,支撐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2]。隨著國家的大力的支持以及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在職業技術學校基本達到了全覆蓋。由于軟硬件設備是逐步鋪開完成的,這必然要求學校進行資源整合,注重宏觀教育管理與微觀教學實踐的互聯。
二、“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
1.培養信息化復合人才
原有的職業技術教育以解決就業為目的,學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浪潮,各類企業開始轉型升級,各種行業需要了解互聯網并且能夠進行具體操作的工作人員,擴大了各類專業型人才缺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職業技術學校需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和信息化技能的復合人才。
2.多種教學評價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是以試卷為載體,通過學生考試的分數來評價。職業技術學校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打破這種單一評價方式,應用互聯網工具,加入定性分析、相互評價等。使教學評價可以及時地得到反饋,教師可以便捷準確了解到學生技能認知方面的情況,從而更好地度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改變學生的學習認知結構。
3.建立多元化的課程網站
隨著MOOC、微課、翻轉課堂不斷應用到課堂中,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需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課程網站。網絡課程不僅要求有便捷的操作界面,更要求有優質的資源。通過互聯網能夠獲取與專業相關的國內外資源,線上有優秀的教師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快速解答,實現即時的O2O教學交流。同時,在課程網站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戲或者根據大數據推送用戶感興趣的信息,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職業技術教育面臨著新一輪的革新。需要學校在教育和內容方面做到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并且讓終身教育貫穿整個職業生涯。在人才培養方面,培養技能僅僅是教育目標的一部分,同時需要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能夠運用電子商務解決職業中的各類問題。信息化背景下不斷進步的今天,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采取應變措施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才能培養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沈言錦.“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48-51.
[2]蔣東興,吳海燕,袁芳.“三通兩平臺”建設內容與實施模式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3):7-10.
作者簡介:曾洵(1991—),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