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摘 要:為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美術人才,高校應當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更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去實施更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讓美術專業學生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為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美術人才。
關鍵詞:美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高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是對專業課程進行設置,美術專業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需要充分結合新課程改革體系的要求,對教學大綱、教學目的、專業課程結構進行完善、調整,并且對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予以改革,才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美術專業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進而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潮流,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美術人才[1]。然而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在美術專業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主要對于此展開具體分析,同時提出對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些許建議,希望能夠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借鑒。
一、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理念方面
當前部分高校的美術專業教學理念依舊較為落后,存在諸多問題,而教學理念作為對教學活動形成直接指導的思想,高校一定要充分結合社會需求積極轉變固有的教學觀念,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美術人才作為美術專業教學目標。唯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教師才能夠在正確理念指導下去制定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方法,展開高效的教學活動。否則,如果教師依舊未能認識到美術專業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沿用老舊教學思想去展開教學,就難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二)教學模式方面
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填鴨式”教學模式,并且將自己對美術的理解與技能完全“復制”給學生,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體現較好教學效果,但是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并無益處,會導致學生的美術創作毫無個性與創意,很難適應社會需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
二、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美術的改革與創新對策
(一)重構高校美術專業課程體系
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改革需要與過去的教學模式融合,對過去較為單一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確保美術專業的學生能夠成長為“應用型”人才,對整個高校美術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進行重新編制,對教學任務、目標進行調整,而教學方法方面則需要多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同時促進各個專業之間的融合,跳脫出過去太過封閉的狀態,順應社會時代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由過去培養單一創作型人才,轉變為如今的綜合型人才[2]。當前,各大高校在向應用型方向轉型的過程中,對美術專業課程的設置還要把握好實用藝術與純藝術的尺度、理論與實踐技術的尺度、專業美術教育與應用型美術教育的尺度,結合社會與教育的實際需求去重組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二)轉變高校美術專業教學理念
基于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改變,高校的美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首先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提升學生的美術專業水平與綜合能力素質。其中,綜合能力素質是學生進而走向社會、踏足崗位的發展基礎,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中處于核心地位。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有過硬的美術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唯有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才能擁有更好的職業生涯,受到他人的肯定。
縱觀傳統的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大量教育內容是對美術技藝的傳授,缺少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創新能力發展受到制約,限制了學生的美術創作,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職業發展[3]。所以,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中,需要重視對學生觀察力、創造力和文化知識的培養,幫助其實現全面發展,唯有綜合能力素養得以提高,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才能擁有更寬廣的發展道路。
具體來講,高校針對美術專業學生除了要開設專業技能課之外,還要輔助開設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課程,如美術概論、美術史、美術鑒賞等一系列課程。同時,為了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教育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課程進行選修,并且在藝術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美術教學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藝術傳承意識,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社會中更好的立足。
(三)創新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內容
部分教師會認為教學內容由教學大綱規定,無需進行創新,但是這里所講的創新并非完全脫離既定的教學內容去重新編制,而是要基于教學內容去賦予其全新內涵,屬于對教學內容的二度創造。教學內容的創新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保證教師具備良好的學科基礎,還需懂得如何順應社會需求發展去改變具體的教學策略。
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前人的繪畫技術技巧,所以,美術專業課程中設置了臨摹課,但是教師不能僅僅把知識簡單的以前人作品的形式呈現,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去研究作品的創作背景,深挖作品的內涵,不僅能夠與傳統審美觀念、造型技巧構成聯系,同時又能撇開傳統作品中的保守元素去汲取其中有助于創新的部分[4]。
又如,在寫生訓練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等,除了要對客觀對象進行研究之外,還要懂得如何以藝術化的形式去表現對象,這一能力并不能片面地概括為學生的寫生能力,更不能理解為照抄客觀對象的能力,而需要基于對客觀形態的感受去用藝術表現對象。總之,這種能力屬于一種綜合能力,包含學生的寫生能力、默寫能力、想象能力和對美感的感悟鑒賞能力,所以教師需要通過展開寫生與創造性相融合的教學訓練,對學生記憶與想象表現能力予以開發,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表現能力。
(四)改進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方法
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針對這一群體的教學活動,需要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去接收知識灌輸,需要讓學生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去參與,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傳達與情感交流,實現信息的獲取。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是要避免將自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智力、情感等個性因素,為所有學生提供能夠充分展現藝術才能的機會,在尊重學生情感表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既然高校美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向激發學生興趣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靠攏,那么教師就應當對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具體來講,可嘗試如下幾種方法。一是問題導入法,通過提出問題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二是案例教學法,美術鑒賞同樣是美術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可在課堂中展示出美術作品或視頻,讓學生通過解析與鑒賞不斷培養自身的藝術欣賞能力,從中習得一些美術技巧,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三是任務驅動法,教師可充分結合美術專業學生今后的崗位實際需求去設置實踐任務,例如,在動漫與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制定某個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利用所學知識去展開具體的作品創作,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待作品完成后由同學與教師共同品鑒,并且讓各個小組詳細解說作品創作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嘗試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美術專業教學也應當朝著應用性方向發展,因此在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方面也要實現學習與應用的融合,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與美術技能,還要重視學生學習成果的實用性。
首先,由學生單一完成作業向合作完成作業轉變,不斷將課堂作業與校園活動相融合,各大高校間可以構建合作平臺,通過學校、專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去突破過去封閉單一的教學模式;其次,可融入地方特色去打造品牌課程,與地方民間藝人合作,融合美術專業課程與民間藝術,從而制作出更多具有創新意義的紀念品,在其他專業同學的合作幫助下進行系統化的營銷推廣,從而將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化課程;最后,還可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項目制作中去,并且企業能夠結合市場去挑選學生的作業作品進行批量生產,完美地實現了產學結合,一改過去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現狀,實現畢業與就業、創業的無縫對接。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滿足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在充分結合學生情況與行業實情的基礎上去優化教學內容、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課程結構、融入文化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向社會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吳章進.高校美術學專業繪畫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9,18(1):127-129.
[2]趙艷嬌.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8,31(11):253.
[3]任珊.高校美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嘗試[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161.
[4]張蕾,張偉明.基于數字化教學媒介的高校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J].藝術教育,2017(1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