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最重要的。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性格等,都會對兒童的性格養成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結構;兒童;家庭教育
1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影響
在心理學中,家庭結構的定義是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由這種狀態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模式。這種模式中家庭成員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家庭。而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成員的任何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根據家庭的代際層次和親屬關系來劃分,我國的家庭結構大致分為以下四種:1、主干家庭。2、核心家庭。3、聯合家庭。4、單親家庭。
1.1主干家庭,即幾代同堂的家庭
這種家庭的特點就是人多,結構復雜。這種幾代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優點是孩子受到的愛多,受到大人的教育多。缺點是會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及教育觀念產生分歧,造成隔代溺愛,從而造成家庭矛盾,讓孩子產生無所適從及恐懼的現象,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1.2核心家庭,即獨生子女的家庭
其特點是人口少,輩分少,家庭關系簡單;這種家庭結構多集中在我國發達地區。我國學者吳鳳崗、日本梅田文繪等中外學者指出兩代人家庭的兒童在獨立性、自制力、敢為性、合群性等九個方面優于三代人家庭的兒童。但是,也有相關研究表明,有些獨生子女身上有任性、自私、放肆、怯懦等不良習性嚴重。
1.3聯合家庭
是由祖父母和兄弟姐妹婚后的小家庭組成的大家庭,這種家庭的特點不僅是人口多,而且家庭關系復雜;這種家庭結構主要集中在我國農村地區。這種家庭結構的優點是有一個寬松、快樂、而富有競爭性的學習環境,可以和兄弟姐妹進行學習交流、相互促進,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和身心健康的發展。缺點是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還有就是孩子多容易被忽視,時間久了容易引起孩子的報復心理的產生。
1.4單親家庭是由孩子跟隨父親或母親一方生活的家庭
這種家庭結構簡單,家庭成員少。據美國社會學家預測,離婚家庭中有37%的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20%的孩子不遵守紀律,9%的孩子會離家出走。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離婚前父母的爭吵,離婚后父母對子女有些不負責任還有些排斥,以及家長的惡劣行跡等多種因素。許多研究表明,離異家庭兒童在智力上,同伴關系上、親子關系上等些方面,與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就成才而言,只要父母培養的得當,孩子同樣可以成才。
2家庭經濟狀況對孩子個性的影響
一個家庭的濟狀況也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一般而言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性格會比較外向,活潑一點,興趣愛好會廣泛一些,他們接觸的新鮮事物也比較多,從而沒法專心,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一般。
一般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對孩子溺愛的較多,孩子會覺得很多東西是他們想要就能得到的,孩子容易形成“要什么就必須的到什么”的壞毛病。反觀那些家庭條件不怎么好的孩子,他們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所以得到的零花錢不多,不會隨便的亂花錢,有的也只是買一些學習用品。這樣就養成了他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家庭經濟的狀況對孩子個性差異的影響很大。
3父母的性格與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
不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每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這些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就提出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專制型四種。
3.1權威型父母
這是一種權威且民主的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先會給孩子設立一個合適的目標,要求孩子達到這個目標,并在過程中給予孩子幫助,傾聽孩子需求。這種類型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能給孩子個多的關愛。在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有較好的自控能力,積極勤奮,表現的很自信,對社會的認知也比較清楚,長大后社會成功性比較高。
3.2專制型父母
這屬于一種高控制性的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厲,要求孩子對自己絕對的服從,很少考慮孩子本身的要求以及意愿。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會有些焦慮的表現以及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且在與權威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相比自我調節的能力和適應性相比較而言有些差。
3.3溺愛型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有積極肯定的情感態度,但是很少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控制他們。這類孩子對父母表現出無盡的需求和很強的依賴性,自我控制能力特別差,很不成熟。
3.4忽視型父母
這也類型的方式也稱放縱型。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標準沒有要求,缺乏對孩子的愛和積極的反應,很少與孩子互動,對孩子缺乏最基本的關注及關心。這是一種對孩子情感生活剝奪的一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比較冷漠。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缺乏對人的熱情和關心,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
良好的個性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根基,所幸的是人們已經認識到家庭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解決兒童身心健康的問題上,各線兒童工作者、政府和社會等,采用針對性、長期性和科學性的原則,多管齊下給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這是為了讓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及有個良好的個性。
參考文獻
[1]何思忠,劉苓. 不同家庭結構及精神環境下兒童個性特征與父母個性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VOL22.
[2]何思忠,劉苓,吳云. 不同結構單親家庭特征及其兒童心理特征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J].2007,15(1):68-70.
[3]駱風. 成才與家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4,1版 .
[4]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課題:1吳坤元詩歌創作研究,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課題編號:TCSZ2019Kzd04
2大學語文課堂傳承地域文化的現狀調查及研究——以桐城師專為例,桐城師專校級質量工程,課題編號:TCSZ2017JYB06
3高水平高職專業小學教育專業,2018安徽省質量工程,課題編號:2018ylzy102
4漢語言文學專業教研室,2018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教研項目,課題編號:TCSZ2018JYS001
作者簡介:項波(1983.9-)男,安徽桐城人,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