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豐南簍子燈是儺文化的一種,是我國最古老的祭祀樂舞,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隨著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讓中國幾千年的文物又蘇醒了過來,豐南簍子燈與文創產品相結合,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傳承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豐南簍子燈;文創產品;傳統文化;儺文化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時代的來臨傳統文化成了時代的積淀物,許多最原始的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消失,近幾年來,許多研究者對民間的儺文化進行挖掘考察,儺學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這也充分展現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社會現象。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論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發掘簍子燈的產生原因、發展歷程、藝術表現形式,保護豐南的鄉儺文化,采用現代方式將儺文化展現出來并傳承發揚光大。從本論文的目的出發,將傳統的民間儺文化簍子燈進行文化創意,借助于現代的科技手段對該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并希望此論文對儺文化的保護和創作做出一份貢獻。
(三)研究內容
本論文以豐南簍子燈為設計元素展開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研究內容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敘述的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研究內容。
第二部分是對豐南簍子燈的概述,闡述了豐南簍子燈的產生背景以及簍子燈各個角色的表現。
第三部分敘述的是豐南簍子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此章是對文創產品的概述以及對簍子燈色彩基調和角色符號的提取。
第四部分是結論,對該論文做出總結并找出研究中的不足。
二、豐南簍子燈的概述
(一)豐南簍子燈的產生背景
傳統的簍子燈源于河北唐山市豐南區東田莊、黑沿子一帶,據本者調研,簍子燈的傳說源于藥王廟里的干癟和尚——來秀仙師。當村中鬧瘟疫之前,藥王廟的來秀仙師給村民托夢并告訴村民壓制瘟疫的方法。所以每到正月十四到十六的晚上舉行簍子燈活動,驅瘟除疫,活動后要將簍子面具進行焚燒。
(二)豐南簍子燈各個角色的展現
傳統的簍子燈是由1判官和5個小鬼構成,判官是陰間正直的清官,小鬼長相兇神惡煞,服從于判官的管理,其中一個小鬼比較調皮,要在判官的驅使下才能走完全程。
新型的蔞子秧歌由6個角色組成,分別為男青年、女青年、兒童、老人、龍王、小鬼。每個角色都有獨自的特征,男青年表現了拼搏向上的精神;女青年展現女性的細膩溫柔的一面;老人和小孩的角色是相對應的,就如家庭一般,男子在外工作,女子在家勞作,照顧老人和孩子,更加反映現代的家庭生活;小鬼象征著生活的阻礙,在現實生活不會永遠順風順水;龍為海中之神,漁民出海時祈禱能平安歸來,因此才有了龍王這一角色。
(三)豐南簍子燈的道具
傳統的簍子燈的工具有簍子和蓮花燈,簍子有判官之簍和小鬼之簍,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蓮花燈是佛教用品,是佛教的象征。每年農歷臘月,村民將荷花燈擺放在各家的門口以及各個路口。
現代的蔞子秧歌主要工具則是簍子、梭子。簍子秧歌在面譜繪畫上做了一些改變 ,減少了宗教氣息的元素,多了一些吉祥寓意。梭子:梭子這個工具主要是女青年用的,男人出海打魚,女人在家織布細作,將傳統的魚梭子創新演化成魚形狀的梭子,使其看上去更加美觀。
三、豐南簍子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一)文創產品的概述
文創產品簡言之就是將文化、創意、產品相結合,他的目的就是創新,將這種文化通過設計展現出別致現代的商品。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要求的提高,文創的價值也不僅僅停留在功能的層面,更應該向消費者的精神層面發展,增強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
(二)豐南簍子燈色彩基調的選取
色彩相比較圖形、文字、質感等一些視覺元素更有沖擊力,更能體現人的情感。豐南簍子燈色彩基調以“紅”為主色調。輔以金色、黃色等。簍子燈是在正月十四到十六舉行的大型活動。營造了熱烈濃厚的氛圍,因此以紅色為基調給人們帶來喜慶歡愉的視覺感受。
(三)在文創產品設計視角豐南簍子燈角色符號的梳理
傳統的簍子燈面具過于迷信、直白,為了淡化這種封建色彩,文藝工作者在面具上做了一些改變,增加了人物、龍王等元素,本者將新角色面具所提取出來的圖形加以創新,加入現代元素,使其富有幽默感。體現了傳統的地域性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四、結論
豐南簍子燈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科研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娛樂價值。將這種傳統文化以文創產品為載體進行創新,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高苦舟.喜看儺舞《簍子秧歌》[J].鄉音,1994(6):23-24.
[2]田淑蘭.到豐南看簍子秧歌[J].當代人,2012(11):31-33.
[3]張松巖.面具與河北儺文化[J].大舞臺,1996(3):37-39.
[4]何秋野,畢頌恩.河北東田莊簍子燈的結構理論研究[J].大舞臺,2017(9):89-92.
作者簡介:劉蓉,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