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文化自信源于傳統文化的一代代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不僅是技藝、民俗、詩文等物質文化,還包含文化思想和社會觀念等非物質文化。本文意在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視覺傳達設計實踐創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設計符合中國用戶需求且具有中國文化自信感的設計作品。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播信息;家規
一、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是指以視覺傳播媒介為載體,利用視覺符號表現并傳達信息的設計。從概念定義來看,視覺傳達設計不僅僅是視覺設計表現,最終落腳點意在傳達信息、傳達思想。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其傳播媒介有了多番革新。視覺傳達所包含的面也越來越廣泛和新穎,由此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技術層面的視覺表達,強調視覺感官效果。
二、當代高校視覺傳達專業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過于依賴技術性視覺設計,缺乏對于深層文化的關注
當前視覺傳達設計傳播媒介的進化深深地影響了人民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高校的視覺設計課程與時俱進,大量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及互動,學生能較快地接受各類新型的設計語言。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效果,更偏向于新型表達語言、圖案、版式等純粹的視覺設計,缺乏對于深層文化的關注,弱化了傳達信息與深挖思想內涵的部分。相關作品也由于盲目追求視覺化出現了同質化、模板化等問題。在此需要分清一個概念,視覺傳達并非只是在各種傳播媒介上以流行性圖形為設計,最終應該以傳達信息、傳播文化為主要目的。
(二)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及設計思維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學生較多的接觸西方文化和設計思維,使用國外的設計軟件,以較為西方的設計方式、設計思路進行設計。但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差異性,以此設計的產品并不全然適用于中國的社會需求。設計本身是解決問題的學科,一味套用西方文化和設計思維設計出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產品,無法解決用戶問題。更使得中國文化特色凸顯不足,缺乏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甚至可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過時,這都源自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不了解。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和設計思維的培養是建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作為中國設計學子,更應該在放眼世界之后,回歸中國文化,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和中國的理解方式去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使其不被遺忘且歷久彌新。
三、如何有效地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實踐
我國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理念傳達和設計思維培養雙管齊下,將其運用到實踐專業訓練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家規”文化有其獨特性,是對于家庭、社會規范的高度提煉、撰寫成冊且歷代傳承,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
(一)引導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觀念、元素的挖掘與調研
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實際文化案例,翻閱文獻、調研人群,在實踐中學生較為容易產生對于傳統文化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汲取靈感進行設計再造。例如作品《家規》的設計前期,學生通過文獻、比較和采訪等前期調研,了解不同群體對于 “家規”觀念的看法及感受。以中國傳統家規家訓為研究視角,把兒童用戶心理作為品牌背景,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二)對于傳統文化中已有的特色元素的分析與提煉
強調視覺傳達中信息傳達的部分,提煉傳統文化中的可傳承的觀念和元素,通過傳統文化的內涵、現代表現手法的傳達力以及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的融合制作引發社會的共鳴感的作品。以《家規》的IP設計為例,參考古代傳統年畫的色調,加以現代化的表現手法,主體人物參考年畫人物圓腦袋大眼睛及靈活的動態。以年畫娃娃傳統的腮紅元素作為形象的主視覺特色,提高識別性和親和力。腮紅元素作為時代特色能更好地拉近與觀者的距離,便于作品本身的傳承與話題性傳播。
(三)以現代表現手法對提煉后的傳統文化特色元素進行拓展與深化
充分利用家規家訓的積極因素,利用視覺作品將傳統文化特色進行拓展,選擇繪本作為載體。用戶對象以孩童為主,借助孩童的模仿天性,通過繪本培養兒童健全和有吸引力的性格,為社會搭建良好的橋梁。將IP插畫應用到現代日常的互聯網設計和文創設計當中,增強其實用性,拉近人與物的距離,使觀者感受中國優秀家規家訓的獨特魅力。
四、總結
數字化的發展應該作為強有力的設計手段的創新,而不應該作為設計的最終目標。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與視覺呈現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視覺上的特色呈現能更好的表達作品,而作品的文化內涵能使得這個設計更好地引起觀者和使用者感官和心靈上的共鳴和認同感,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從而提高文化自信。只在視覺上做設計較為空泛,如何轉換思想,減少對于數字化的依賴性并從文化入手,以視覺性作為設計的表達手段是我們未來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
作者簡介:徐曼(1994.1-),女,籍貫湖北省黃岡市,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紡織品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