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琳
摘要:中國現代學校的音樂課,始于《學堂樂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音樂課的教材主要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的培養。音樂教學已經成為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來說,傳統的音樂教學已經難以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如何能讓這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的這些孩子們喜歡上我們的音樂課呢?近年來,廣泛引起了人們注意的“唱游教學”也許能幫到我們。
關鍵詞:唱游;教學策略;“三結合”
一、什么是唱游教學呢?
“唱游”是一種邊唱歌邊游戲的活動。它包括律動、音樂游戲、歌唱表演、集體舞等。而唱游教學就是將音樂教學活動指向為“唱”和“游”相結合的綜合音樂活動。就是利用律動、歌表演、音樂游戲等音樂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體驗、感知音樂的節奏、力度、情緒等多種元素,從而使學生獲得內在的直接感受。所以說唱游教學作為幼小銜接的教學再適合不過了,因為它十分符合低幼銜接學齡段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要求,特別是最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它主要以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音樂素質為主要目標,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及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唱、玩、動中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音樂的興趣。
唱游教學不僅能夠滿足低段學生愛唱愛游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們在唱游中認識客觀事物,啟發思維活動。在游的過程中鍛煉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感、靈敏度、韻律感以及表現力和觀察力等。并且能在“游”的過程中染成各項學習的內容,使得課程目標得以實現。這樣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學得輕松,沒有負擔。真正地做到了樂中學,學中樂。
二、小學音樂課堂的唱游教學準備
一般來說,小學音樂(唱游)學科的學習準備期為四周。大致的內容有:體驗課堂環境、認識任課老師、熟悉教室座位以及音樂禮儀等等。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時候老師將要求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他們卻不一定能理解。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說的太多還不如給他們示范讓他們模仿。所以,如果教師對學生有什么教學指令是,可以邊要求邊示范,讓學生們直觀的感知并明確老師的要求。這里,我們可以借助幼兒園老師最常用的“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在課堂上偷換了一下概念,用“照鏡子”的游戲來替代。比方說,我想讓熱鬧的課堂安靜下來,我會先拍手打一串固定節奏,然后要求接收到信號的孩子們回應并重復我的動作。很快整個班級就會在連鎖反應下安靜下來,跟著我的節奏拍手了。這個方法真的很實用,屢試不爽。
明確的具體的上課要求,接下來就是要為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越小的孩子之間存在的差異就越明顯。有的孩子可能表現得很好,有的孩子也許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就不那么明顯,或者說信心不足。那么,為孩子們樹立學習的信心,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及時地對孩子們進行鼓勵表揚。多用些與音樂學科特點相結合的評價來激勵學生。比如說“你的歌聲好優美”、“你的坐姿非常棒”等等。
在樹立好孩子們學習信心的同時,老師們還要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語言的要具體化、形象化,以此來幫助學生們理解老師們的教學意圖。書中以最基本的坐姿為例,建議老師們可以用“做棵小松樹”等語言,并利用這首歌曲通過聽一聽、長一長、坐一坐的過程來幫助學生們理解坐姿的方法,并掌握。或者利用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形象化的兒歌也是很好的。比如“眼睛(老師)和眼睛(學生),就像吸鐵石”。前半句可以老師說,后半句學生答,以此來提醒學生們要集中注意力,看老師認真聽講。
好的行為習慣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需要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反復的強化過程中才能積淀形成。切不可虎頭蛇尾,上著上著就把規矩給忘了。
三、唱游教學的教學策略
組織建立好有序的課堂秩序,就可以開始音樂課的唱游教學了。唱游教學的教學策略根據唱游教學所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結合”方法:
(一)“唱”與“游”的結合
比方說,有一些書本里的歌曲,孩子們在幼兒園或者在平時生活中就接觸過,并且有些基本上已經掌握會唱了。那這樣的歌曲教學可以以“游”為主要過程。讓學生們在“游”的過程中提高“唱”的技能。比如一年級上冊《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曲,孩子們基本上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夠演唱的很好了。那這堂課最終目的就是通過這首歌曲設計游戲活動,比如可以將歌曲中的三個角色“國旗、金星和小紅云”進行分配,課堂上教師要如何安排角色,學生們如何進行選擇,怎樣參與表演?是自己想動作,還是跟著老師律動,等等這些。由于孩子們受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創編的動作可能各不相同,或者不慎協調。教師應當適時地抓住機會,給予引導。或者用商量的語氣與之討論,并固定下動作。總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唱歌及游戲活動的同時,熟悉唱游課的一些基本常規要求,從而養成唱游課的學習習慣。
(二)“靜”與“動”的結合
低段的學生們更善于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說”不如讓他們用動作來“做”。一方面大部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用肢體語言表達更符合音樂的特性。比如《大鼓和小鼓》這首歌曲。讓孩子們模擬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通過肢體動作直觀的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力度。他們自己就會說,大鼓要敲的用力,聲音悶悶的;小鼓比較輕,聲音嗵嗵嗵的。但是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控制好“動”的尺度,與“靜”態教學相結合。也就是第一點提到的“游”中“唱”的常規要求要做到。這樣才能使課堂既生動活潑,又不失秩序。
古語云,“樂者,心之動也。”這就是說,音樂是內心活動的表現。唱游課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他們的動腦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情境”與“技能”相結合
“身臨其境”不管對于哪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享受。特別是低段的學生,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又超級喜歡聽故事。根據樂曲的內容創造相對應的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身臨其境的感受,比一味地說教會更有效果。也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身臨其境的同時,可以根據樂曲具體的“技能”要求,做相應的設計,通過情境的創設解決歌曲的演唱技巧等。比如《大雨小雨》一課中,“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兩者強和弱的對比。老師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聆聽或者觀看視頻等方式,來感受大雨與小雨的區別,結合感受再來表達歌詞所呈現的內容,孩子們很容易就會說出大雨是大聲的(強);小雨是小聲的(弱)。在此基礎上,老師再適當地加以引導,學生們很容易就掌握什么是強和弱了。
最后,教師們必須明確一點,《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唱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有感情地唱歌、游戲、舞蹈等。所以唱游教學中切記“唱”應當是占主導地位的,“游”則是一種輔助手段,不可主次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