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摘要:本文擬從音樂教學中音樂素養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措施,以及通過音樂教育提高音樂素養,分析音樂素養對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這些文化素質包括有民族自豪感、身心的健康、感恩的心、相互合作等。
關鍵詞:音樂素養;高職院校;課堂;音樂作品
當前經濟時代發展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結合高校學生思想、性格特點,音樂作品對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著獨特的優勢,音樂教育中音樂作品能夠將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促使學生了解歷史,提升審美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學者對音樂素養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由來已久,但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并不樂觀。總體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研究內容單一
大多數是針對本科以上學校,針對高職院校的少之又少。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培養技能人才,許多培養專業技能的高職院校迅速崛起,這些高職院大多沒有音樂類課程,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只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不夠專業化
很少有高職院校獨立開設一門《音樂基礎》課,在高職的音樂教育中,存在著不夠重視音樂教學、教學理念不正確的現象,阻礙著高職音樂教學的發展。很多高職院校對音樂教學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完善的音樂教學計劃和音樂教學方案,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學教師團隊,也缺乏對學生學習音樂的有效指導。高職教育的教學理念往往重技能輕人文,因此,安排音樂課程比較少,導致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無法滿足,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高職音樂教學的發展。
(三)缺乏與專業相關的音樂研究
近年來研究者們注重研究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但是忽略了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音樂知識教育的研究,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開設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音樂課程,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好了本專業,又能無形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理工科的高強度的學業負擔也會在音樂中得到了壓力的釋放。
雖然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前人的研究依然有著很好的作用。有學者就指出高職院校主要為社會傳輸技能型人才,而人才不僅應該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也應該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所以在高職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職音樂教育有著重要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問題解決措施
正因為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急需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達到理想的成效。以下是針對某高職院校音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經驗總結。首先,引入音樂欣賞模式。將音樂欣賞模式引入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可以在無形中提升學生音樂美感,對節奏以及旋律的控制和感悟能力也隨之不斷提升。如在欣賞《感恩的心》樂曲的同時可以配上感恩父母、感恩愛人、感恩世界等主題的圖片;在欣賞《命運交響曲》時可以配上抗洪救災、地震等相關視頻,使學生在欣賞旋律的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樂曲的內涵,可顯著提升其精神境界。其次,突出特長培養。突出特長培養在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中具體的實施策略為:其一,根據不同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和音樂基礎進行分層級指導,對于學習興趣濃厚、音樂基礎較強的學生可教授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否則給予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指導;其二,建立完善的特長培養教學模式制度,首先通過完善考核制度和思想教育使學生意識到 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突出特長培養教學模式。
最后,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研。走訪周邊高職院校,了解音樂教育課程開設情況,特別是沒有音樂專業的高職院校,主要是調研這些院校音樂教學的方法,教材版本,考核方法。將沒有開設音樂課程的高職院校和開展音樂教育的高職院校進行對比,初步了解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作用。
對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行調研,以調查問卷為主。制作調查問卷,內容以音樂教育的課程開設時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興趣濃度、教學建議為主,針對臨近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群體進行調查。學生對這門課態度決定著這門課程的開設成功與否,此階段必須加以重視。此階段除了是了解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作用,還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向。
調查學生對音樂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求知欲望。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總結分析調研結果并得出結論。對學校、學生、專業的一系列進行整合并分析,歸納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找出其中值得鼓勵并堅持的現象,同時也要總結出不足的地方,形成一份完整的調研報告。此階段是了解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用的總結。對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探討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提高音樂素養的意義
樹立高職院校學生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是做學生第一天起就必須謹記的規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愛國主義極其重要。音樂教育教學通常會涉及一些革命題材的音樂,例如:《映山紅》《紅星閃閃》《義勇軍進行曲》等,這些音樂作品不是技法、創作的體現,而是通過音樂歌頌祖國的美好,為那些愛國主義英雄形象而感動,促使學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對高校生進行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時,音樂素養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與心理健康,全面發展。音樂已經普遍成為當代青年人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音樂藝術實踐也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藝術實踐有助于大學生調適不良情緒,培養健康情感,消除因學習、就業、情感等壓力導致的身心疲憊、精神不振、心理抑郁,甚至是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而且,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的情懷。由于大多數家長總是認為學生就該學習,平時溺愛孩子,很少讓孩子做家務,因此一些孩子產生了懶惰的思想,并且很難體會到父母為他們所付出的辛苦。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治療,可以喚起學生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感恩父母、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質。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它能夠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靈,使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方向發展。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奮發向上的高尚情操。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素質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美的熏陶。同時,要深入挖掘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感情因素,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們一個個健康快樂地成長。
通過音樂教育也能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當今學校中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嬌寵,家庭的熏陶造成了他們強烈的自我中心感,缺乏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而音樂在很多情況已經是一種群體藝術,如合唱、合奏、歌舞,在群體藝術中,通過音樂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合作的意識。
總之,音樂素養在提髙音樂生的相互合作意識的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挖掘優秀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審美特征及演唱演奏作品時的情感表達,進而來代替空洞說教的大話套話,培養引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了解社會歷史,樹立民族自豪感,提升審美情趣,實現心靈的凈化,引導大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穆宣丞.音樂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
[2]張源.芻議高校音樂欣賞課對學生思想的影響研究――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為例[J].藝術教育,2017(Z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