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技工學校的教育模式與現行的教育體制缺乏足夠的契合度,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出實用型人才,使教學契合市場發展的需要。而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更應該以學生的能力成長為重,在教學的途中去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掌握深入的知識技能。此外,對于學生的教育過程,教師也應給予更多的鼓勵,使學生在藝術設計學習的途中能夠產生足夠的自信,在就業過程中保持陽光、健康的心態,使教學發揮出更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技工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策略
技工學校圍繞職業技能為中心幫助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比較偏向于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應用,從而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走上合適的工作崗位。而對于實際教學而言,眾多學校在藝術設計的教學上具有趨同性,教學內容高度同質化,導致走出去的學生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在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上缺少鮮明的個人特征。并且學校的學生也缺乏足夠的文化基礎,舊有的教學方式缺少了對學生能力的科學訓練與積極引導。從這方面看,教師需積極調整自身教學策略,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藍本,在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學上做出優化,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觀念。以下列出了具體的教學對策,期望對教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合理設置藝術課程,發展教學多樣性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方面的課程,很多技工學校之間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大同小異,前期主要學習文化課程與藝術基礎,中期則是專業課,后期則是拓展與實習。而在學習專業軟件與具體設計時,許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未能掌握實用性的知識技能。究其原因,在于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夠透徹與完善,導致實際教學過程與學習目標出現差異。因而,教師應合理設置藝術課程,在平衡文化課與專科課的比重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應用,進而能夠推動發展教學的多樣性。
如,教師可以適當消減文化課課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科專業性,可以增加開設藝術欣賞與設計評鑒方面的專業課。在藝術設計上,還可以融入一些音樂、語言等因素,努力激發出學生對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其從長期性、枯燥性的學習中得到解脫。此外,通過展示大量的藝術作品,也能使學生沉浸在藝術文化的氛圍中,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能在感染中引起學生的創作欲,在感受、體驗藝術美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突出課程重點,重點培養能力的方向性
實際的專業教學中,往往教師教學的內容不能很好地被學生吸收與利用,甚至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要求出現較大偏差,課程做不到對學生知識適應力的培養,無法契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此,教師應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自身的興趣與發展方向,促使在將重點教學知識與專業對口知識進行融合。另一方面,教師也能重點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在手工繪制與電腦制圖的綜合中,促使學生熟練運用工具解決構圖問題,通過對設計的不斷熟悉,學生可以更靈活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作與學習。
如,在廣告、包裝設計的專業課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快速掌握經典的設計技巧,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平面解析與立體建模,對于某一餅干的包裝袋進行講解,從包裝袋的立體形狀、表面平整度、裝飾花紋等方面上利用3D模型去進行細節上的分析。對于兒童餅干,包裝應盡量柔和,避免尖銳的角刺痛孩子。同時,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找到最適合孩子手感的包裝紋理,在兼顧美觀與使用性的過程中去調節包裝成本。在這一類課程中,學生能夠找到學習的方向,增長了實踐應用的經驗。
三、展開設計大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對美的感知與對藝術的創新能力。因而,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這兩方面出發,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要求,開展設計技能大賽,在手繪比賽的過程中,既可以考查學生對設計技巧的熟練度,也可以貼近理解學生的思考方向,使學生將扎實的基本功學會用多元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把純粹的知識信息通過設計轉化為工作語言。而通過比賽的形式,學生之間能夠形成良性競爭,在藝術手法的應用與色彩的選擇中盡力發揮出自身的創造力,這更有利于學生的設計能力的成長。
如,在工藝設計比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常用生活物品的設計,使其嘗試進行物品的簡化、創新發明或者外形設計,并分別設置美觀性、實用性、間接性、成本等多個評價標準。這樣,在設計大賽中,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設計,綜合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逐漸實現自我與超越子曰,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工匠精神。另外,比賽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學會去與他人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從而能夠引導出個人的創新思維。
四、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教師應積極融合時代觀念,在動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前提下做到能力的定向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工具進行設計與創造,為藝術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林琳.論技工學校學生如何利用技能大賽體現工匠精神——以藝術設計手繪技能大賽為例[J].職業,2018(20):24-25.
作者簡介:張麗華,靈寶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