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翔
摘要:伴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時代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視覺傳達設計的范疇,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進行調整才能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迎合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本文就新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入手,通過分析當今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現狀,為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建議,希望能夠為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培養模式
自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傳統的視覺傳播媒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當今社會下信息傳遞的要求,于是,新媒體技術應運而生,新媒體時代悄然到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視覺傳達藝術帶來了全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意義與范圍,因此,也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1]。
一、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產生的影響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有了更加寬廣的領域
視覺傳達,就是利用視覺對各種信息進行傳遞,視覺傳達設計,就是對需要傳遞的信息,利用圖片、文字或者視頻進行設計,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向人們傳遞需要傳遞的信息。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以報紙、期刊或者書籍為主,通過報紙、期刊或者書籍向人們傳遞信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手機以及其他移動通訊設備的普及,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經由傳統的報紙、期刊以及書籍接收變為了現在的電腦、手機等其他移動設備接收,人們的接收方式已經轉變為數字化的接收方式,這也就是新媒體,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視覺傳達設計的設計領域更加寬廣,對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進行了沖擊。
(二)視覺傳達設計擁有了更大的信息量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快捷,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信息量更大,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如此廣闊的信息量,舊有的視覺傳達設計無法整理新媒體時代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所以,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需要整理的信息量變得巨大,是新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產生的又一重要影響[2]。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舊有的視覺傳達設計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現有的信息接收方式,所以,如果想要在新媒體時代中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就必須改變舊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出一種全新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現今我國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不完善
大多數高校沒有認識到新媒體對傳統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沖擊,以致許多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方式還處于落后階段,教學體系還缺乏完善[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的推行,部分高校雖然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也僅僅是增設了一兩門與新媒體技術有關的課程而已,這種課程的增設見效甚微,缺乏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科學教育體系的構造相差甚遠。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改革應體現出新媒體時代的要求,讓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與其他課程相互聯系,體現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重點與教學特色,并考慮到校內現有的教學資源,綜合各類條件改革原有的視覺設計專業教學方式,并根據各種條件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應用的科學教育體系,以滿足當今新媒體時代的要求,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二)高校缺乏行業前瞻性
高校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行業發展了解不足,以致許多高校的教育重點還在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上,而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這種方式早已被新媒體沖擊,早已不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4]。如今,許多高校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重點教育還是在于書籍的裝訂設計與字體的設計等領域,殊不知,當今社會上,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有的書籍報刊變為了手機電腦等新媒體技術。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公司對人才的需求也偏向于商務設計與UI設計等新媒體領域,在此基礎上,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行業前瞻性,沒有了解到新媒體的發展,從而沒有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相應地改革課程體系,這樣,顯而易見,無法培養出符合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三)學生缺乏實踐機會
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擁有實踐機會,但是許多高校都沒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僅僅重視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學生接受的理論教育再怎么豐富,不能通過實踐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上,將來一樣無法適應新媒體對知覺傳達設計行業的沖擊,一樣無法融入新媒體時代,缺乏實用型人才,這樣的教育方式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5]。
三、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
(一)完善相應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
高校應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對于學生新媒體技術的教育,將課程重點放在新媒體技術上,并且將藝術學、設計學與網絡傳播學等知識融入其中,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加強對社會的調研,了解當今社會,視覺傳達設計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從這里著手,加強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使他們走出校門后,可以更快融入新媒體時代。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學校應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重點放在新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上,加強對他們創意的培養,改變舊有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教育模式,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新媒體時代依然可以煥發新活力。
(二)關注行業發展,培養社會行業需要的人才
當今社會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于創意設計與電子商務設計,所以高校應從創意培養與電子商務知識培養入手,主要培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意能力與電子商務能力,拓寬該專業畢業生的畢業擇業范圍,增強行業競爭優勢,但是,目前許多高校都尚未開設電子商務課程與創意培養課程。隨著新媒體技術與智能化電子產品的普及,UI行業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設計行業之一,所以,為了迎合社會需求,UI設計也應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重要課程,但是,大多數高校也并未開設UI 設計課程,以致當今社會,UI設計行業人才供不應求,所以UI設計課程的開設已迫在眉睫。
(三)學校與企業合作,創建實訓部門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重點在于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訓機會,及時檢驗學生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訓中檢驗自己學習能力,找到自己的弱項,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找到學習的重點課程,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校企合作有“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模式[6]。所謂的“走出去”,就是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安排他們輔助企業正式員工完成企業項目的制作,讓學生提前接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學生可以在以后的社會中,能夠盡快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工作環境之中;另一種是“引進來”,就是企業將先進資源代入學校,讓學生可以在校園中直接接觸到社會化的工作環境,企業再將一切企業項目引進校園,讓學生們主動合作完成企業教給學生的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使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專業特長,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這兩種模式的運用,其作用都是使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校與企業實現“雙贏”的局面,學校與企業合作,不僅使學生增加了實踐機會,還能幫助學生快速融入社會,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學生也可以盡早知道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自己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四)培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商業思維
設計類人才不僅需要擁有專業技能,還需要熟悉市場運營規律,運用商業思維可以輕松解決許多設計類問題,這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以后在社會中的立足具有積極意義。為了培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商業思維,學校可以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加設工商管理課程,工商管理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商業思維,鍛煉學生運用商業思維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市場運行規律分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市場中的位置,讓學生可以準確分析市場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要求,從而完善自身,使自己成為市場迫切需要的專業人才。
四、總結
綜上所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新媒體時代中,其專業性及其實用性變得愈來愈重要,要想使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就必須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其更加適應市場發展。首先,應科學構建教學方式,明確教學目標,使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適應時代發展,走在時代前沿,其次,學校要具有前瞻性,根據社會發展改革教學方式,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然后,校企合作,增加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訓機會,提前使其能夠融入社會,提前適應視覺傳達設計類工作的工作環境,最后,學校應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中加入工商管理課程知識,培養學生的商業思維,讓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商業思維解決工作問題,處理人際關系,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才可以培養出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盧炳霖.新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發展的思考[J].美術文獻,2019(09):124-125.
[2]牛玉慧.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知識文庫,2018(11):181-182.
[3]楊楊.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6(93):74-75.
[4]張如翼.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趨勢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2):182.
[5]李琦.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與發展[D].河南大學,2016.
[6]李雯.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思維模式創新策略探究[J].大觀(論壇),2019(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