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宇
摘要:“互聯網+”給優化公證服務模式帶來了機遇,也暴露出公證服務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公證服務模式的發展與創新。圍繞“互聯網+”背景下的公證服務模式創新和發展問題展開討論,從三個維度加以論述,希望能為推動公證服務模式創新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公證服務 創新 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042—02
近年來,我國的公證事業不斷發展,獲得了為世界之矚目的成績。然而,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公證服務的時代適應性不斷削弱,借助“互聯網+”優勢提高公證行業的創新程度、推動公證服務模式發展,已經成為公證行業一項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毫無疑問的是,有互聯網加持的公證服務模式將會是公證服務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當前此項工作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實現道路上困難重重;因此,相關者必須加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公證服務研究力度,積極推動公證服務模式創新,促成“互聯網+”公證服務模式全面覆蓋。
一、公證服務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1.“互聯網+”影響下的公證服務模式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影響了市場產業發展結構,沖擊了傳統產業發展。例如,滴滴、優步等打車軟件沖擊了傳統的出租行業。由于新興產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客戶的精準定位,服務形式更加新穎,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因此更利于契合客戶的需求,客戶對服務的滿意程度不斷提高。在如此形勢下,互聯網技術必然會逼迫產業發展變革,并使傳統行業對自身的未來進行重新規劃。對于公證服務行業而言,服務的模式和質量已經與現階段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現了一定的距離,如果公證行業想要良性發展,必須借助“互聯網+”改革自身的服務模式,推動行業發展。
2.相關行業影響的公證服務領域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公證需求缺口越來越大,社會對公證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公證是一個非常復雜且系統的工程,公證門檻相對較高,而公證需求屬于社會剛需,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如果政府方面的公證機構難以提供相應的公證服務,那么社會方面必然會催生出新的產業形式,彌補公證需求的不足。例如,中華遺囑庫的出現很好地滿足了市場對遺囑公證的需求,遺囑保管方式妥善地解決了眾多家庭的糾紛,解決了社會大眾對公證的合理需求,也沖擊了傳統的公證服務,影響了傳統公證的根基。
3.現代化公證平臺威脅了公證機構發展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沖擊了社會各行各業,當前階段,社會各個階層都對互聯網技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也都了解了融合互聯網技術的新行業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如此形勢之下,很多省市的公證部門都與相關企業或是機構進行了共同研發公證平臺的嘗試,如上海、武漢、長沙等省市推出的“互聯網+公證”服務,借助支付寶申辦涉外公證,不僅提高了服務的快捷性,還保證了公證的質量,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此項公證被法院認可,可以完全替代公證書。由此可見,現代化的公眾平臺能夠發展成具備全面、妥善、可靠、便捷屬性的公證平臺,能夠具備較強的公信力。與傳統的公眾平臺相比,新的公證平臺優勢更多,更利于獲得群眾支持,因此,傳統的公眾平臺有可能會被社會淘汰。
二、公證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公證服務模式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如可以提高公證服務的工作效率,可以推動公證服務有效宣傳,可以構建良好的公證服務氛圍等。就現實情況而言,社會整體已經認可了“互聯網+”背景下的公證服務模式是公眾服務發展趨勢的必然,公眾服務模式的創新工作不斷開展。然而,“互聯網+”背景下的公證服務創新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還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以如下兩點最為嚴重:
第一,公證機構之間的交流不暢,容易導致重復投入問題發生。我國公證機構關于“互聯網+公證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網上申辦、平臺預約、公證社交平臺建設,且公證社交平臺建設是主要目標。然而,由于不同的公證機構之間信息不暢,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這導致公證社交平臺建設大多處于自我研發、運行模式之下,閉門造車導致大同小異的公證社交平臺不斷涌現,既影響了公證服務的改革,也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財力和資源。第二,快速崛起的第三方互聯網企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當前階段社會對公證服務的需求量較大,而政府相關部門所能提供的公證服務相對較少,這為第三方互聯網企業的快速崛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第三方互聯網企業的出現為研發新型的公眾平臺、合理使用網絡信息技術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方互聯網企業屬于盈利性機構,在落實公證服務時可能會在利益驅使下作出影響相關方合法權益的事項,且當前階段國家方面尚無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作為監管條例,第三方互聯網企業的行為可能會比較隨意,搶占公證機關公證業務等問題的發生概率會不斷增加,既可能阻礙公證服務的發展,也可能對公證機構的業務拓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完善“互聯網+”背景下公證服務模式的策略
1.建設信息化公證應用平臺
首先,建立官方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為公民查詢公證信息提供相應的途徑,為公證機構進行對外宣傳提供載體。眾所周知,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網民,這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公證應用平臺建設浪潮,微博、微信社交平臺必將成為公證機構對外宣傳的重心。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上述公證平臺,不僅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一般公證問題,還能提高公證服務的交互性,保證政府部門服務對象的穩定性。其次,建立網上申辦公證平臺,為民眾提供包括網上申請、網上預約、資料上傳、付費等服務在內的民事公證申辦平臺,引導民眾自主完成相關的操作,可以減少公證辦理的時間、減少當事人往返公證機構的次數,還提高了公證辦理的效率。最后,建立電子數據網絡保存平臺,保存當事人公證使用的相關信息,確保相關證件信息等時刻處于公證人員監督之下,利用電子數據出具公證文書,優化公證服務模式。
2.建設公證信息數據庫
首先,建立公證電子檔案,及時將紙質公證卷宗錄入電腦,利用電子文檔提高公證服務的效率,優化當事人的公證服務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公證信息的電子化是耗費時間、精力、財力的巨大工程,為了保證此項工作的落實,政府機構方面應該積極聯系第三方,合理使用相關技術。其次,共享公證信息數據。由于當前階段,我國的公證部門之間普遍存在信息交流不暢問題,這容易影響公證服務的發展,還容易出現重復建設投資問題。借助公眾信息數據庫實現公證信息數據共享,有利于提高公證信息的利用率,擴大公證行業的社會影響力,改善公證行業的形象,推動公證服務改革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證能夠為社會各界提供公共法律服務,市場需求是公證發展創新的內驅力。在“互聯網+”時代,公證服務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公證行業必須正視互聯網時代,牢牢把握時代給予的機遇,科學定位,合理運用各種網絡技術打造新型的公證模式,快速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更好地發揮公證預防糾紛的職能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公證服務更好的契合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更好地提供優質的公證法律服務,保障公證行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沛佩,李運洪,孟宇亮.“互聯網+”時代下公證機構的創新與反思[J].中國公證,2016(5):46—50.
[2]馬成林.互聯網時代公證服務模式的創新策略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6(31):113—11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