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沁玲 張馨月
摘要:課程思政是溝通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中介和橋梁。教育者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增強課程思政實效:情景滲透法以創設情景進行“無意識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激勵機制。融合法是在教學中找準思政和學科課程的契合點,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以學生為主體是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因材施教,形成學生自我領導、自我教育的機制。
關鍵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教學實施? ?方法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辦好思政課,還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輔相成的“大思政”格局。目前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多以具體學科為主體,零散地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缺乏系統綜合的方法指導。即,如何在各類課程教學環節中自然而然、層層遞進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在幫助學生形成嚴謹求學態度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發展。
一、正確把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關系
思政課程,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程是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德育的主要方式。中央16號文件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边@說明思政課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在高校德育課程系統中居于重要地位。
所謂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理念,不是專門單設新的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高校各類課程除了對學生進行系統地專業學科教育,還承載重要的價值導向功能和具有明確的政治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情懷、社會擔當、文化自信等價值情感和理想信念融入知識講授過程,當好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路人,實現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并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課程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中介和橋梁。
雖然課程思政強調其他課程發揮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但也不能將其他課程“思政化”,弱化其科學性和專業性,而是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所共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功能,實現教學過程中德育與智育、價值引領與理論傳授、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各門課程之間的教育合力,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全員全方面育人的目的。
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的方法
所謂“方法”就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為實現預期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知識的講解,以達到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念,形成健康的專業倫理以及科學信仰。具體而言,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情景滲透法。情景滲透法就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并將知識內隱于帶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具體情景之中,通過熏陶、暗示、體驗、感染、模仿等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無意識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自然流暢的教學過程中達到“情知互補”、“知情合一”,并形成自我激勵機制,如責任感、敬畏感、認同感等行為,在自我激勵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通過將教育內容和受教育者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在相關情景中加強受教育者的思辨能力,培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將德性培育和愛國情懷浸潤并滲透到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教師講授“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課程通過介紹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從無到有再到制定行業標準、登上國際舞臺的發展歷程來介紹專業知識,頗受學生歡迎。2018年美國宣布制裁中興通訊,教師通過詳細介紹了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努力鉆研科學技術,擔當起科學報國的重任。要注意強勢的目的性、權威性和控制性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造成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如果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以傳遞,在沒有產生心理抗拒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無意識的感染作用,就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融合法。融合法是指教育者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找準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課程之間的契合點,形成生成性的契合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與無縫對接。在教學目標上,將知識、情感、動作技能三維目標的“科學序列”和專業理論知識與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心理期待的吻合度的“心理序列”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序列”的基礎,形成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專業課思政目標體系。在教學內容上,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視野、理論方法和個性差異,探索學科理論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融合方式。例如,在理科課程中,教育者通過提升專業方法到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幫助受教育者掌握聯系與發展、對立與統一的觀點;引導受教育者樹立無神論的科學世界觀,推動他們在專業領域不斷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抵抗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對受教育者的干擾,培養其分辨是非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工匠精神”,為科學報國貢獻力量。在文科課程中著重要堅守底線意識。文科課程中存在大量西方學術思想因素,要考察這些思想因素是否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堅持科學探索的同時強化價值引領,不唯西,只唯實。
第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指縱向遵循青少年認知發展規律、橫向根據不同受教育者知識背景、學習能力和成長需求的差異因材施教,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根據受教育者的學習年齡、身心發展特征、認知規律、學科專業特點,將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結合,根據受教育者個性和觀念進行有效指引。除了不同學科學生設置普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校還要根據部分大學生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時代前沿問題的需求,打造更高理論層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這些重點培養的學生將是高校的“第二課堂”建設的生力軍,能夠充分發揮朋輩引領和榜樣示范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唱主角”,形成自我領導、自我教育的有效機制。
新時代的不斷發展開創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局面,也對“立德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不同學科教學提出了更新的期待。馬克思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者想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就要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在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多次反復中總結課程思政的規律與方法,從而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結起來,形成教育合力共用體,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3]萬林艷,姚音竹.“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同向同行[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53.
[2]沈貴鵬.心理學視域中泛課程思政的特點詮釋[J].思想理論教育,2018,(09):6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55-5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互動研究》(201810636101)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1]袁沁玲,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6級本科生;[2]張馨月,女,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專業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