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內容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源泉在于社會生活。教師只有回歸社會生活,進行生活化教學改革,才可以使其重新煥發活力。教學中教師應探索生活化教學途徑,嘗試做出這方面的實踐。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師生關系,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不斷促進生活化教學的發展。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 對策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融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并將其作為一個施展平臺。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就會積極融入、參與實踐活動情景,并對原本的教學要求進行內化,從而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目標。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將有機會學習技能,并應用于實際的生活當中進行指導,不斷地升華自己的情操,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初中學生生活的基礎上,《道德與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發展進行引導和促進。教師必須以學生的實踐及現有知識為基礎,高度重視學生生活經歷及成長需求,運用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方式對教學內容組織和表述。教師必須整合優化教材、用活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從而指導初中生體驗、認識以及學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當中,教師實現教育與生活的深度結合,學生可以得到收獲、體驗以及學習。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問題
1.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落后
現階段進行了教材改版,鼓勵教師轉變過去教學方法,改變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念。然而,很多教師深受應試教育影響,還是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此無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充分結合,與生活實際脫節。初中教育中,雖然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但普遍存在著分數考核代替績效考核的現象,很多學校單純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考核教師的教學能力,造成“填鴨式”教學盛行。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考試成績較高,綜合能力的發展卻受到忽視,學習興趣更是逐漸下降。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許多初中生無法意識到這門課對自己成長的重要作用,認為只需要考試前背一下就能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并未在大腦中認真思考。此外,大部分教師都堅持“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乏味、單調,學生學習熱情逐漸消逝,經常會發生看閑書、睡覺以及開小差的狀況。如果沒有足夠的興趣,學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學習好。
3.評價方式單一
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唯一的評價指標就是考試分數。受這種單一評價方式影響,教師傾向于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嚴格按照教材向初中生灌輸知識點,對于初中生心理變化及情感體驗有所忽略。學生為獲得高分,只會不加任何理解死記硬背。在這種考評機制及教學模式影響下,初中生即使擁有了探究能力,但依然缺少主動探究的欲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課程教學的最終效果始終較為低下。
三、《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1.開展生活化探究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可以成為學生探究的源泉及學習動力。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積極尋找生活與教材之間的契合點,深入挖掘教材,認真設計一系列具有趣味性與啟發性、層次清晰以及目標明確的課堂問題,將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創設出來,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求知欲,拉近學生與課程的距離。在積極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加快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心中疑惑。
2.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導入是重要的一環。新課導入中部分教師采用蒼白的語言,無法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調動起來。初中階段,學生通常擁有著較強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以及教學活動。講述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事件以及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激情。如在講授《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章節的中,可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按照成長順序,學生可以搜集自己與朋友不同階段的合影,配上一些懷舊的音樂,并將這些圖片制作成為PPT。學生在制作PPT的過程中,會想到許多兒時珍貴的回憶。上述課程導入形式,與初中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許多全新想法及感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教學當中去,積極、主動參與。此外,許多初中生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很多家長偷偷觀看學生的日記,打著關心孩子的旗號。教師在講授個人隱私權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必定會積極融入、爭先恐后地發言,打造出一個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
3.改進評價方式,建構全面的評價體系
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必須構建出一個綜合、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對過去課堂評價模式進行有效的轉變。針對那些學生錯誤率最高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診斷性評價。針對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或是學習結果,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終結性評價。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定性、定量評價、個體差異評價、相對性評價以及絕對性評價。教師在開展具體評價的時候,必須高度重視評判學生的價值觀、態度以及情感,將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評價方式應該具有靈活性以及多樣性。生活是學生主觀認識的一個重要素材,是基礎與前提。現階段,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與走向就是構建生活化的課程教學。教師必須寓德于教,對教學方法以及模式優化、完善,不斷促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發展。
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生學習與成長不可或缺的。青春期初中生尚未構建良好的三觀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能漠視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遵從學生的生活日常。教師應重視與學生互動,運用生活化教學,將學生思想實際與生活實際充分結合起來,更深入地學好《道德與法治》課程。
【參考文獻】
[1]莫小春.高職院校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部分教學實效性探討[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4):102-103.
[2]印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3]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4):96.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