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游戲在幼兒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活動替代不了的,筆者以游戲為突破口,對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找差距,從幼兒游戲活動發展現狀入手,找出在游戲活動中影響幼兒主體性發展的一些誤區并進行分析,結合實踐情況提出解決方案,讓幼兒在游戲中成為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游戲 材料 幼兒 主人 自主 尊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要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其核心內容是:尊重幼兒、相信幼兒、促進幼兒主動性學習。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是以游戲為主,它體現在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活動中。因此,在幼兒每一日的生活當中,游戲在幼兒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活動替代不了的。
寬松,自由的心態,是幼兒主體性發揮的基礎。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平等、寬松和愉快的氛圍,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毒V要》中在創設“精神環境”的過程中,著重強調了三種人際關系,師幼關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師必須尊重、愛護和理解幼兒。
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互動和積極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來學習的。因此,在放置游戲材料時,我們努力研究幼兒的特點、需要帶領幼兒一起創游戲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自由選取不同的材料,自由操作,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成為游戲的真正主人。
一、幼兒是游戲內容的制定者
游戲的關鍵是自主性,幼兒決定玩什么,如何玩,并選擇游戲伙伴。在沒有外部因素限制的情況下,可以真正地放松,積極地投入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在探索中的主動性。一次,小班教師在觀察建筑區幼兒游戲時,發現幾個孩子對搭建缺乏興趣,反而對投放的材料中的幾輛汽車非常感興趣。教師并沒有強迫幼兒回到原來的游戲中去。而是首先分析原因,原有的材料單一,只是大型積木、積塑、汽車,投放的時間也較長,幼兒已沒有新鮮感。這反映了目前的材料相對于這些幼兒沒有難度。于是,教師在講評游戲時,將觀察到的現象講給幼兒,啟發他們開動腦筋,討論怎樣豐富建筑區的內容。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來,最后一致決定開一個汽車城。主題有了,許多孩子從家里拿來各式各樣的汽車,教師與他們一起動手制作了路標、站牌、信號牌等。孩子們還在家長帶領下到馬路上,停車場去觀察。在老師的指導下為汽車建車庫、搭立交橋。幼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一個新的主題產生了,“汽車城”成了孩子們最愛玩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游戲活動的主題,就把舊有的自上而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主題選擇方式,變成了自下而上的以兒童為中心的選擇方式。讓幼兒在這樣的游戲中真正成為“主角”。這樣的轉變對教育者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觀察和了解幼兒是教師的基本技能,有了觀察分析的基礎,才能提供給幼兒創造的機會,及時調整游戲活動目標。
二、幼兒是游戲規則的執行者
以往,教師總是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制定的各種規則都是從主觀出發,而忽略了幼兒的參與。殊不知,通過讓幼兒參與制定規則,讓遵守成為幼兒的自主行為,他們開始從“他律性”轉向“自律性”。早入園的自由游戲時間,孩子們陸陸續續地來園,玩具怎么玩,怎么收都是問題。教師組織幼兒一起進行討論,制訂出統一的規則。討論結果是小朋友可自選活動區,可換區角玩,玩完后把玩具送回原位并擺放整齊;聽到音樂后要迅速收玩具。由于規則是幼兒一起討論的結果,在實施過程中非常自覺,幼兒的規則意識與規范行為表現出了很大的主動性。
三、幼兒是游戲材料的操作者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激勵幼兒制作玩具。材料是為幼兒而創設的,幼兒是材料的準備者也是利用者。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確實對自己制作的玩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對自己在玩耍過程中的自信感到滿意。如幼兒在喝水時用小水杯打起了電話,教師發現后巧妙地引導幼兒玩起了音樂游戲“打電話”,可是沒有電話怎么辦呢?小朋友說:老師咱們做個電話吧!教師和小朋友一起找來了紙盒、膠水、彩色紙等,做起了小電話,當孩子們拿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電話,在游戲中盡情地表現時,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了極點并保持時間較長,有克服困難的毅力,能主動去實現愿望。每一次成功和進步都離不開幼兒的個人經歷。讓孩子真正擁有游戲素材。
四、幼兒是游戲的主導者
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看,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積極與否,主要不是服從目標,而是來源于興趣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即幼兒的學習活動主要由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因此我們在游戲活動中要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就必須了解和尊重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需要。教師若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一定不難發現,幼兒有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教師的組織,游戲完全可以成為幼兒自發自愿的活動內容。
在麥當勞餐廳游戲中,有兩個小朋友都想做售貨員,而不愿意到后面做漢堡包。看著他們誰也不讓誰的樣子,教師原想介入,但轉而又想,為什么不把問題交給幼兒去解決呢?于是,請來了餐廳經理,讓他想辦法。經理決定說:“你們兩個比賽,誰優勝誰上崗,就比賽做漢堡包?!蹦莾蓚€幼兒沒有異議。于是餐廳里面來了個小小的漢堡包大賽。兩個幼兒都不甘示弱的“動起手來”。最后,獲勝的那名幼兒被擇優上崗。
游戲就是一面鏡子,當孩子們全神貫注于游戲中時,他們的認知水平、生活經歷、個性特征和對他人的態度都會生動地展現出來。通過觀察、適當地引導,相信孩子的能力,這也是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的體現。
五、幼兒是游戲的探索者
布魯納曾說過:通過發現而學習。《綱要》中強調在各類活動中,要把幼兒看作活動的主體,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操作、探索、發現,并主動與伙伴交往。我們認為,游戲為幼兒提供了獨立控制和自由活動的條件和機會。因此,在很多的時候,幼兒都是自己在學習、摸索和尋求答案。當老師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改變了“教”與“學”的關系。利用教師的“教”去引導幼兒主動的“學”。幼兒有了空間思考,是真正的頭腦在動,而不是玩弄材料。
中班有個小朋友飯后擦嘴時發現,洗毛巾盆里的水用手一攪,就出現了一串串白泡泡,孩子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教師及時組織幼兒玩起了科學游戲“奇妙的泡泡”,游戲前準備了清水、洗滌靈水、肥皂水及各種小工具,孩子們都被吸引到了游戲中,動手展開了實驗,他們這個試試、那里看看,比一比看誰造的泡泡多。后來,他們發現有一個碗里的水造不出泡泡,就帶著疑問來請教老師。有的孩子憑借自己的經驗說:“因為,這個碗里盛的不是肥皂水,是清水。”他說的到底對不對呢?很多孩子不能肯定。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個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愿望,調動了他們研究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一改以往將答案直接告訴幼兒的教育方式,而是準備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找答案。每個孩子提供三個碗,每桌投放水、肥皂、洗滌靈。孩子們自己配置。經過實驗,孩子們自己總結發現,證實了清水是不能產生泡泡的,而且,肥皂、洗滌靈和水調配量不同,也影響泡泡的效果。在游戲活動當中,幼兒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才能真正地被他們理解和吸收。孩子們在游戲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真正達到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目的。
總之,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游戲,是發揮幼兒主體性的最好方式。我們要把握游戲自主性和娛樂性的兩個基本特征,給幼兒盡可能多的空間與時間,讓幼兒盡情地玩耍,接觸新事物,讓幼兒的靈性得到充分運用、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游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主觀素質,有效促進孩子的智力、情感和社會發展。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規程》和《綱要》精神,進一步研究游戲在促進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探索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主動性,使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化,讓幼兒在游戲中度過一個快樂、有益的童年。
參考文獻
[1]瑪麗·霍曼,伯納德·班納特等著,郝和平,周欣譯.活動中的幼兒——幼兒認知發展課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