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花
[摘? ? ? ? ? ?要]? 基于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圍繞四點進行闡述:教師忽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被政治教育代替;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脫軌;德育教學方式落后。在此基礎上對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幫助。
[關? ? 鍵? ?詞]? 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14-02
在信息化時代對學生進行德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德育工作開展效果不理想,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提高德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中職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也是中職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
一、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忽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校忽略德育工作開展。有很多教師認為德育并沒有什么意義,對學生學習成長無實際意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忽略德育工作的開展[1]。這種教學觀念不僅在學校被教師認可,同時也是家長默認的一種觀念。在德育教學中,教學活動形式化,無法發揮教學的真正作用,導致教學質量不理想。
(二)德育被政治教育代替
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出現政治教育代替德育的現象。有些教師認為政治教育就是德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是利用政治教育代替德育,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習上,忽略學生德育培養。雖然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德育。中職政治教育并沒有關于傳統美德、時代文化的內容,相較于德育來講,政治教育比較片面,對學生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的培養十分不利。這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德育活動的開展十分不利。
(三)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脫軌
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人才。但是在中職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學內容比較淺顯,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對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培養十分不利。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文化素養的要求較高,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不利于教學活動開展,對學生綜合品質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無法將此與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出現脫軌的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十分不利。
(四)德育教學方式落后
在中職德育中,教師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學習的需求,一味地將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教學內容產生厭煩情緒,無法將學習內容落實在實際問題中,不僅無法發揮德育作用,同時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
在信息化時代下,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升,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與信息素養,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對德育工作開展提出一些問題,同時也帶來一些機遇,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
(一)改變課堂話語權
在信息化時代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是輔助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3]。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是信息傳遞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發展變化,教師可以成為學習者。信息時代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信息化時代發展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一些便利,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以此推動教學活動開展,促進德育工作質量的提升。
(二)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在信息化時代下開展德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同時應具備職業素養[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謹言慎行,避免不良語言行為對學生學習發展造成影響。教師是學生在成長中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環節。良好的職業素養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信息化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策略
信息化時代發展,對中職德育工作而言,不僅帶來挑戰,同時也是推動德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以此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一)完善教學觀念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時代發展需求完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5]。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德育工作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應提高自身核心素質,提高信息素養,保證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身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在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學習內容,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二)優化課堂教學
信息化時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十分不利。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與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參與積極性較差。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如QQ、微信等建立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德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以微信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德育知識、小故事展示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評論,以此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發揮德育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如社會活動、德育主題活動、志愿者活動等,以此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組織實踐活動
在德育中,教師應根據中職學生特點,聯系生活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將學習內容應用在課堂實踐中,使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素質,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課堂教學中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可以健全學生性格。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與觀念,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提高學習能力。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知識競賽、體育比賽等,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為學生后續工作發展奠定基礎。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思想品質,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四)營造德育氛圍
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德育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德育能力。校園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地,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為學生創建學習環境,加強對教學環境的創建,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首先,結合實際學校實際情況挖掘德育教學內容,建設信息化校園氛圍,為學生德育教學活動開展提供保障。其次,結合學生認識規律,為學生組織主題式德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德育平臺發表自己的言論與想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生滲透德育內容。最后,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現代教學背景下,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學這一內容,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可以適應時代發展,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為日后工作提供保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德育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中學習,以此推動德育發展。
(五)多元化教學手段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與德育素質。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以灌輸式為主,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勢開展教學活動。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衍生出很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專業要求,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此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德育教學工作,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與價值觀念,為學生日后學習工作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優勢,將此融入教學中,提高德育質量,推動中職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春嬌.探索信息化時代高校德育教育與我國優秀文化思想的融合發展路徑:評《信息化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林產工業,2018,45(12):79-80.
[2]林廣婷.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運用:以“消費和消費觀”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2):69-71.
[3]裴廣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與信息化時代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發展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7,4(43):216-217,224.
[4]鞠愛蓮.基于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策略初探[J].職業技術,2017,16(5):103-104.
[5]閆春花,吳世佳,許小梅,等.信息化視野下“三位一體”高中德育新機制的調查研究:基于廣西梧州部分高中受訪者的調查[J].數字教育,2017,3(1):55-62.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