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相釗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化教學的產生與發展,為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搭建提供了技術支撐,促進新型教學模式的誕生與教育方式的變革,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創新了教學方法。語文在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將信息技術與其教學進行深度整合,以此來創新授課方式,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最大程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以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課堂之中,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網絡技術;小學語文;教學信息化
基于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小學語文高質量課堂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也是創新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活躍,能動性強,傳統教學方式容易限制學生,并未教師帶來了一定的課堂管理負擔。通過與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將語文知識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其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還能豐富其課堂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以下結合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與信息化教學特點,展開詳細的教學方式研究。
1渲染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生動、有趣的課堂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高效率集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含有大量的故事與圖畫,教師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整合時,可以將文本內容進一步加工,由靜態轉化為動態,從而將知識以更加直觀、形象地方式呈現給學生。其次,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的篇幅與體裁,合理搭配動畫、視頻以及音樂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渲染語文課堂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其語文學科素養。
2豐富學習資源,拓寬學生學科視野
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識內容,還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思維層面與學科視野,使其在深入理解的同時進行知識遷移,實現融會貫通,提高學習質量。小學是學生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語文是一門注重積累的學科,要想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通過與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融合,在平時的課堂中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聯網為學生實時搜尋與課堂學習相關的內容,既拓寬了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渠道,又能夠使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課堂內外有機地銜接起來,避免“死學”知識,實現活學活用。
例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問題“你知道鄧小平爺爺的故事嗎”進行教學導入,引發學生好奇,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活躍課堂氛圍。隨后,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網絡搜尋鄧小平爺爺的生平事跡,補充學生未發言的部分,使學生更形象地了解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其加深對短文內容的理解,并豐富其相關知識內容。隨后,以植樹為角度再次進行知識的延伸,這一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下自主上網搜集,并進行文字整理,結合寫作進行拓展練習。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教材一篇短文的同時收獲了不局限于課本當中的知識,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拓展性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3搭建網絡平臺,提高語文學習便捷性
線上自主學習與交流平臺是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深入融合的一個突出表現,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與便捷性,符合信息化時代下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小學是培養并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在信息教學背景下,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一來能夠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情況來補充上傳教學知識點,使學生進行自主差缺補漏,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二來能夠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便合理提供個性化發展意見。三來通過線上合作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通過發散性思考來進一步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動物兒歌》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搜集不同動物的圖片與文字介紹,隨后鼓勵學生選擇其最喜歡的動物,并進行合理分組。在課后,通過線上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圍繞所選動物主題自主編寫動物兒歌,讓學生活學活用所學內容,并根據課外拓展內容進行創新。其次,教師作為線上學習平臺的管理者,積極參與到不同小組學生的討論當中,并給予學生不同的提示,指引其更好地創新,在合作中發現學習樂趣,在探究中共同進步。
4結語
綜合上文,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進行深入融合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創新教學方式,合理銜接課堂內外,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來進行教學的延伸與改革,做到以“生”為本,在傳遞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為其日后語文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家麗.小學語文教學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C]//2019.
[2]陳麗君.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