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欣明
摘要:閱讀是語文綜合素養培養的有效方式,主題閱讀課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平臺。高效地開展主題閱讀,閱讀資源的選擇、學生閱讀能力、閱讀興趣的培養都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語文課堂上,結合單元主題和寫作有目的的選擇閱讀資源,把課外的閱讀引到課內,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效率更高。
關鍵詞:主題閱讀;語文課堂;閱讀資源;閱讀能力
1單元備課,提煉核心目標,提速課堂教學
要把課外的閱讀融入課堂,就要提速課堂教學,那就要打破原有的備課方式,實施單元備課。單元備課就是把單元看做一個整體,把單元主題作為本單元教學的核心目標,整個單元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展開,提煉單元主題。單元主題一般為兩個,一個是內容情感主題,一個是語言訓練主題。前一個主題基本上是外顯的,很容易找到,單元導語或教參上都有說明。而語言訓練點這個主題往往是內隱的,教師需從學段目標著眼,從文本中的語文因素入手,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尋找語言訓練點。
以部編版第十一冊語文教材為例:第一單元“背起行裝出發吧,去觸摸山川湖泊的心跳”一組課文,編排了《草原》《丁香結》《古詩詞三首》《花之歌》幾篇寫景典型著作。我以游覽祖國風光為主題閱讀核心內容,挑選了閱讀課外的文章《黃果樹瀑布》《雨中峨眉》《莫高窟》《長江三峽》《北大荒的秋天》,文章中寫景的方法成為學生習作借鑒的資料,同時在單元課文品讀之后,再一次感受祖國風光的美。這些課外閱讀作品中,精美的語句、總分總式的結構、以及抓住特點進行寫作的方法,都是學生閱讀的收獲,讀中掌握了寫景文章不同的構篇方式,選材的巧妙之處。增加了閱讀量,卻沒有增加課時,學生學得更多,閱歷更豐富。
2簡化教學思路,突出教學內容,落實閱讀指導
一節課40分鐘,用大約四分之一的課堂教學時間完成教材內容,其余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材料的大量閱讀。這種課時分配方式,要求教師在教材處理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取舍有度,只有學會放棄,才能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才能把節省下來的大量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在課內進行主題閱讀的指導。
教學目標不貪多,不求全,一課一小得,一大單元一大得;教材內容要敢于取舍,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學環節要簡練,刪除不必要環節,結合教學重點難點,抓“主要問題”,組織“主要活動”,力求做到“突破一點,帶動全篇”;教學方法要樸實,易操作。盡可能減少教學中的無效環節,簡化教學頭緒,實現長文短教,為主題閱讀拓展學習空間。
在設計主題閱讀課的時候,就可以緊扣寫作訓練目標展開,切實發揮閱讀的鋪墊作用。例如《鄉下人家》《牧場之國》都描繪了自然、和諧的鄉村之美。在設計此單元的主題閱讀課時,我是這樣操作的:先用填表的方式對單元4篇課文進行回顧,梳理出4篇課文的“寫作內容、寫作手法、文章結構”,再進行拓展閱讀。既梳理了課文的知識結構,又節省時間。
3精讀與博覽相融合,突出閱讀的“主題”
簡練有效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有了大量閱讀的時間,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頻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面對大量的閱讀內容,教師首先以教材中的精讀課文為依托,確定單元教材核心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對教材進行重組、刪減或補充,選編與單元教材同一主題的范文論文,以主題閱讀叢書內容作為閱讀教學延伸的輔助讀物,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盡量多地接觸語文材料。精讀與博覽的相互融合,可以使學生得到較系統的語言積累,豐富情感體驗,從而實現閱讀量和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部編版第七冊第八單元是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編排課文的,安排了課文《王戎不取道邊李》《西門豹治鄴》《故事兩則》。課文學完之后,學生對歷史故事有了很大的性趣。但是書本上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對相關類文章主題的挖掘,需要進一步深化。本單元的主題閱讀課我已“講歷史故事”主題展開閱讀。選擇了典型性的文章《上下五千年》《說岳全傳》《史記》《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讓學生在這些故事的閱讀中讀懂歷史。
4自讀與引領相結合,搭建閱讀展示平臺,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對于孩子們具有巨大的魔力,但是,事實表明,有一定閱讀積累的孩子才開始對語言產生興趣。因為孩子閱讀時多關注故事情節,少關注寫作技巧,只注重閱讀的量,忽視閱讀的質。這樣的閱讀是淺層次的,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長此以往會產生懈怠心理。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確保閱讀的質量和效果,多為學生的閱讀搭建平臺,把一部分語文設計為大閱讀課,讓學生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召開“講故事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自制書簽”等活動。展示自讀成果對孩子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梳理,是表達,是語言的輸出,而教師也借此機會從微觀上提醒學生關注閱讀中有價值的文章細節或認為需要學生增進積累的方面,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對學生的讀書進行有效引領。
參考文獻
[1]聶秀玲.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關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C]//北京市區縣教育科研人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11.
[2]陳小珍.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探究[C]//中華創新教育論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