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朝忠
摘要:通過高效學習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比如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發揮輔助作用。為提升教學質量應該利用一系列有效方法,而朗讀教學便是其中一種。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夠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感受其思想情感。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方法
通過朗讀教學,學生能夠了解文章內容,在反復朗讀之后可以體會文章傳達的情感,久而久之可以逐漸增強學生概括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較為輕視朗讀教學,所以在教學環節忽略該方法,通常應用單一教學法,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喪失積極性,從而大幅降低教學質量。
1初次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需要多次朗讀課文,如此方可深刻感受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而初讀課文相當關鍵。在首次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使其從整體上感受與認識文章,大體了解課文內容,掌握其中的關鍵字詞。在初讀課文時,應該確保學生讀準字音,而且正確闡釋關鍵字詞的含義。同時,教師需要指引學生梳理課文脈絡與作者思路,以此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課文內容。首先教師應該以課文主要內容為依據,合理布置朗讀任務,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并且控制學生朗讀次數,如果課文篇幅較短,通常需要朗讀五遍至六遍,如果課文篇幅較長,通常需要朗讀三遍至四遍。因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而且尚未養成較強理解力,所以當自主朗讀時難免遇到問題,那么教師需要結合他們的實際朗讀情況,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有效引導,當學生進行朗讀時,要求他們清晰標注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教學環節共同探討,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比如本文講了什么故事?該故事發生于何種情況下?同學們認為本文最感人的細節在何處?誰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全班同學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朗讀,并且成員相互點評。在分組朗讀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巡視,只要發現學生出錯,便在第一時間糾正。通過該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文大概意思,感受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再讀深入思考,找出正確答案,欣賞課文
在首次朗讀文章之后,學生往往有許多問題未解決,而當學生提出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切忌立刻給出答案,否則將導致學生喪失探究欲,無法啟發他們的思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提示,幫助他們重新朗讀,而且在朗讀期間自主探究問題,該方式便于學生自主歸納朗讀方法,切實感受朗讀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在重新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梳理課文結構,探究每一部分在課文中所發揮的作用,明確不同部分的關系,分析作者意圖,更加深入的探索思想主題。除此之外,教師需要不斷鼓勵學生,讓他們勇于闡述個人觀點,嘗試自主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往往不明白為何寫“煙花三月”等美景。對此教師應該有效引導學生,使其重新朗讀,同時探索各種美景的特征,進一步讓他們體會與領悟以景表達惜別之情,切實感受作者對朋友的不舍,最終掌握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手法。該教學方法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強化教學有效性。
3品讀課文,使學生的情感體悟充滿個性
之所以仔細品讀,主要原因是讓學生在朗讀時感受課文傳達的思想情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一步陶冶學生情操。當品讀文章時,教師需要及時合理引導學生,使其加強個性化情感交流,讓他們以課文內容為依據,展開想象,促使乏味的文字發生轉變,成為動態的意境畫面。
以《少年閏土》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課文的詞句應該準確且貼切,并且正確利用標點符號,展現出形象的“故鄉童年”畫面,利用問答這一方法,教師能夠合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腦海中描繪出童年的畫卷,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如下問題:“課文中所描繪的故鄉美嗎?大家是否可以聲情并茂的朗讀本文?在朗讀過程中大家可以閉目想象文章描繪的畫面。”在朗讀文中的相關語句時,比如“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海邊碧綠的沙地……啦啦地響,猹在咬瓜了”,教師應該對學生提出合適的問題:“大家剛才看到文中主人公的故鄉了嗎?是否看到了沙地?”利用這一教學方式,既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4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更新自身教學思維,不斷改善與優化朗讀方法,提高學生朗讀的自主性,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朗讀的趣味性,提高其語言理解力以及閱讀能力等,進一步強化朗讀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太喬.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9,(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