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柳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轉化思想一直都是一類極為重要的思想模式。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單純進行知識講解,部分學生很難跟上教學進度,影響了學習質量。為此,教師就可以嘗試滲透轉化思想,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分析,對接觸的知識內容進行全面調整,進而提升學習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的意義,并對于應用的方法方面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小學教育;高年級數學;應用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思想方法是提升解題效率的基本途徑。這其中,轉化思想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思想模式。教師在授課的時候,理應以此為基礎,對學生展開有效引導,促使學生積極投入進來,合理應用,提升解題效果,進而增強個人水平。
1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的意義
1.1幫助學生完成知識記憶
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因此自身認知結構極為簡單。數學知識內容有著較強的邏輯性,如果讓學生直接進行深入學習,效果自然很難令人滿意。而教師在應用了轉化思想之后,就能將學生代入到特有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其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內容,即便遇到了問題,也能迅速找到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案。長此以往,學生們的知識記憶效果必然會得到提升。
1.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現如今我國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到了系統性階段,通過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對其自身發展有著諸多益處。而在教學過程中,依靠引導學生嘗試應用轉化思想,能夠對數字和數字之間進行轉化,也能對數字和圖形之間轉化。當學生在面對一個較為復雜的題目時,自然能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其予以全面思考。如此一來,學生的綜合水平必然會得到全面提高[1]。
1.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所謂數學觀,主要是指人們對于數學性質方面的認知,對于教學工作方面有著多方面影響。因此對于教師來說,首要工作便是基于建構主義本身,并嘗試對教育觀念持續更新。通過向學生傳遞轉化思想之后,就能促使學生們逐步轉變個人想法,對數學知識點本身的價值有了全新的看法,了解數學活動的本質所在,并定期予以反思。如此一來,學生們對于數學的認知態度就會有所轉變。
2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的方法
2.1“數和代數”中的應用
2.1.1“數”和“數”之間的轉化
所謂“數”和“數”之間的轉化,也就是在對新的數字進行學習,亦或者在處理全新的運算問題時,可以將新的數轉變為自己早期學過的數,從而使得一道新問題變為自己學過的舊問題,以此提高理解效果。具體來說,主要能從兩個層面入手。其一是從認識數字的目標出發,以此做到化新為舊,讓學生在大腦之中形成基本概念。其二是從掌握運算模式的目標出發,將一些全新的運算模式轉變為傳統的運算規則,以此為基礎進行學習,自然能夠促使知識之間的聯系有所增強,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對“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內容學習時。一些學生對于相關題目的了解不到位,很容易出現錯誤。此時教師就可以嘗試對“乘除法”概念之中的“除數”、“被除數”以及“商”予以轉化,以此使得學生們更好地完成概念理解,加深記憶效果。
又如,在進行“小數乘法”知識內容學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算式“1.5×5.4”轉化為“15×54”。之后再結合小數的基本性質和積的變化規律,將小數點點在合適的位置。如此一來,原本看似題目為小數乘法,結果卻變成了整數乘法,整個運算工作變得極為簡便,同時正確率也會隨之提高。
2.1.2“數”和“形”之間的轉化
在小學數學之中,“數”和“形”一直都是最為基礎的部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二者就能相互轉化。通過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念,將抽象的數字內容轉變為直觀的圖形,以此使得學生更好地觀察和學習[2]。
例如,在對“分數”的知識內容學習時,有一道題目的題干為:“false+false+false”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圖像的形式展開觀察,通過畫一個圓,將其按照題干的形式,重新劃分,并完成加和。如此一來,整個解題工作將會變得非常直觀,對當前處在形象思維階段的學生來說,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知,提升了學習質量。
2.2“圖形和幾何”中的轉化思想
2.2.1利用“化曲求直”進行計算
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化曲求直”的理念更多會在圓的知識學習中進行應用。圓形教學本身便基于直線圖形本身,引導學生逐步完成認知。因此在對計算公式推斷時,“化曲求直”的理念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授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做好標記,順著圓形的外圍用線纏繞一圈,之后再采取拉直測量的方式。如此就能將一些不易測量的數量變成易于測量的數量,并逐步將圓周率的知識引出來。
例如,在對“圓的面積”知識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圓形圖案進行裁剪,讓其變成長方形,之后再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對圓形面積公式予以推斷。諸如,長方形的面積為長×寬,而圓的面積則是半個周長×半徑。通過這種方式,知識學習的難度就會大幅度降低,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理解和認知,提升了學習水平[3]。
2.2.2利用“割補法”進行計算
對“圖形和幾何”而言,割補法一直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思想轉化方案。特別是在對圖形周長和面積計算的時候,有著非常高的應用率。在小學高年級教材之中,無論是平行四邊形還是梯形,其面積都是依靠割補法的方式推斷出來的。因此,教師自然也需要將這一方法的運用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其自主嘗試和應用。
例如,在對下圖圖形的周長計算時,就可以應用割補法。將所有凹進去的部分,依靠線段完成移動,延伸到外側,促使一個十字圖形變成一個長方形,從而能夠大幅度降低解題難度。除此之外,如果需要對面積進行計算,還可以通過割補法“化斜為直”,將一些多余的步驟全部省去,以此提升計算的效率和精確性。
2.3利用“拼接法”進行計算
所謂“拼接法”,主要是指將多個圖形全部拼接在一起,變為一個整體,以此為基礎展開計算,亦或者從中找出特有的規律,以此降低計算難度,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梯形”的知識內容學習時,為了計算其面積,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其切分成兩個平行四邊形。這其中,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加和,而兩者的高完全一樣。根據獲取的信息內容就能將梯形的面積公式推算出來:(上底+下底)×高÷2。
由此可以發現,對于圖形和圖形之間進行有效轉化,能夠由簡單逐步變得復雜,同時也能從平面逐步變為立體,以此計算出各種周長和面積的公式。之后再以此為核心,對一些難度較大,亦或者較為復雜的圖形展開計算。正是因為這一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有著非常高的應用率[4]。
3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整體難度相對較高,對學生們的正常理解有著一定要求。為此,教師就可以嘗試轉變自身想法,引導學生應用轉化思想,從而能夠對知識內容全面剖析。如此一來,學生們的思維模式就會變得極為靈活,懂得如何正確解決復雜題目。
參考文獻
[1]錢冠洲.讓數學轉化思想成為孩子思維的有力杠桿——淺議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2015(9):51-51.
[2]張文毓."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2016,000(023):00059-00059.
[3]易錦波.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轉化思想的滲透與運用[J].神州(上旬刊),2019,000(014):84.
[4]李小超.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轉化思想的滲透與運用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000(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