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我曾在一次班主任沙龍中,把一位高一班主任設計的9月份四個班會課主題呈現出來:第一周,遵紀守規,因開學第一周需要進行基本的規范教育;第二周,尊師重道,因9月10日是教師節;第三周,學會學習,因班級逐步進入正軌,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第四周,愛國情懷,迎接國慶節來臨。
我問在場的幾位朋友:怎么看這個設計?
有多個答案:
班主任很用心,根據不同周次設計不同的教育重點,且原因讓人信服;
這就是系統化帶班,對每個月的教育內容進行系統化設計,做到有的放矢,周周有主題;
班主任的設計非常科學;
…………
觀點很多,我僅列舉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做一分析。
第一,這個班主任很用心。贊同。能把一個月的主題設計出來,是花了功夫的。我喜歡麥肯錫的思維原則:既要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而大前提是要發現“正確的問題”,這是做正確的事的第一步。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確的事,這是個抉擇的問題。抉擇正確,將樹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抉擇錯誤,就會背道而馳。
疑問:用心就等于正確嗎?
第二,這就是系統化帶班。不贊同。我們先明白一下什么是系統。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定義:“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這個定義強調元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對元素的整合作用。這個定義指出了系統的三個特性:一是多元性,系統是多樣性、差異性的統一;二是相關性,系統不存在孤立元素組分,所有元素或組分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三是整體性,系統是所有元素構成的復合統一整體。根據系統的三個特征分析9月份四個班會課主題:首先主題具備多樣性與差異性,但遺憾的是沒有“統一”。其次,四者之間并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學會學習”與“愛國情懷”距離很遠。最后,系統要求所有元素構成一個統一體,表格呈現的四個主題之間并不能構成統一體。
疑問:班會主題非要成系統嗎?
第三,非常科學。不贊同。我無法用合適的語言去辯駁說它不科學,但我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理。如果說“學會學習”這個主題是因為初三到高一轉變而需要的話,其他三個主題似乎每年每個年級都適用,因為每學年都有個“開學初”,每年的9月10日都是“教師節”,每年的10月1日都是“國慶節”。如果這個設計叫作科學,似乎這個科學也太套路化了。即使是“學會學習”,每個年級都不同,似乎也要每年都召開一次這個主題班會。從某一個主題來說,似乎符合科學。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某一次的班會課有效了,還用得著每年都開嗎?或者說既然每年都要在9月開這四個主題班會,又何必羅列出來呢?
疑問:怎樣才科學?
想起了2007年,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聽我的語文課。課堂上突然飛進了一只麻雀,撲棱棱地折騰個不停,讓我不得不停下講課去趕麻雀。評課時,余老師嚴厲地說:“知道你這節課要干什么嗎?那就是圍繞你的教學目標去教學,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此刻應該關注的。一個好的教師,絕對不會因為課堂上飛進一只鳥而影響課堂本身。即使這只鳥已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優秀教師也會把飛鳥變成教育資源而完成自己的教育目標。”
余老師的這段話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一堂課必須有個明確的教育目標。不少老師上課,喜歡羅列好多個教育目標。一線教師都懂,一堂課不可能達成那么多目標。如果說都達成了,除非是目標浮淺。核心目標明確了、達成了,就完成了核心的教學任務。
結論: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育的科學。
第二層,一堂課的所有教育行為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目標是教學的導向,而教學行為的實施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如果一個個課堂行為是珍珠,指向目標的那條線索就是串成珍珠項鏈的線。任何導致項鏈斷開或珍珠贅余的行為都會破壞項鏈的完美。
結論:教學行為必須是圍繞教學目標的行為系統,這是有效課堂的基本要求。
第三層,課堂中的意外事件可以轉化為目標服務的環節。意外的發生不可避免,但優秀教師一定懂得把意外轉化成教學部件。這就是常說的教學機智。
結論:意外事件的發生可以轉化為指向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系統的一部分。
我們思考:
帶班,是不是需要有個明確的德育目標?
帶班,是不是需要一個行為系統支撐才有效?
帶班,是不是會出現一些臨時性事件打亂本來預設的節奏?
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答案每個人都懂。所以,帶班,其實是上一堂大課。
反觀文章開頭的四個班會課主題,你能發現這位班主任的德育目標嗎?不能。沒有明確的德育目標,一個個零散的“事件”是帶不好班的。他設計的四次班會課,無非是班主任做的四件事而已。時下班主任工作出現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帶班無目標,被動跟班走。
你能發現這位班主任的帶班行為系統嗎?不能。因為四個班會主題根本就沒有圍繞一個目標來實施,所以構不成系統。
下一個“你能發現”不必追問,因為本來就沒有目標,沒有系統設計,就不存在“打亂本來預設的節奏”這個問題。沒有節奏,何來打亂?
所以,上述這位班主任的這節“大課”是不合格的;用心不等于正確,班會主題需成系統。
那么,怎樣才科學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分以下幾個步驟操作:
第一步,選定學期目標。不要幻想一次班會就達成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長程效應”(李家成語)。班主任一定是一個季度或者一個學期選定一個教育目標。例如杭州鄭麗君老師帶班第一季度的目標是“美”。
第二步,構建行為系統。圍繞既定目標,設計一套行為系統,讓系統行為的開展落實教育目標。例如鄭麗君老師就把“美”分解為美人、美言、美事、美境等幾個方面,從外在著裝、言語涵養、行為美德、環境打造等幾個方面入手,讓“美”成為現實。
第三步,智慧轉化臨時性事件。每位班主任有自己的階段目標與帶班節奏,學校也有一些統籌安排或臨時性事件,這些都會打亂班主任的預定節奏。這個時候,就需要班主任運用智慧,把臨時性事件轉化為目標落實的手段。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