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曌娟
摘 要: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最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學戰略落實層面,其次則影響學生個性品質的培育及養成。而帶有成見則是中外小學教育中班主任或教師最易出現又最難被發覺或規避的問題。要實現班主任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一視同仁的客觀公正是首要前提,其次,溝通作為人際互動的核心應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不斷豐富形式與內容,最后則是應將心理學結合教育學實現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溝通機制。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學生;溝通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談論高深的學問,但與中等智力以下者就不必了。大教育家孔子將人的智力分等級的做法如今看來略不合時宜,但其能夠明晰談話對象智力水平的本事著實令人欽佩。這固然緣于孔圣人知人善任的大智慧,卻也在于作為三千弟子師長者高超的溝通技巧。因為善于溝通,孔子才能了解并掌握學生的智力水平,同時因人而異采取各具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可見,有效溝通對于教育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具有決定性的價值和意義。
一、小學班主任與學生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1.落實教育計劃,提升教學品質
有效溝通才更易于理解。能夠理解學生的班主任才能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活動中有的放矢。小學班主任與學生有效溝通最直接和突出的價值就在于落實教育計劃并提升教學品質。
基于有效溝通的班級管理能夠最大限度避免班主任戴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借助溝通得到的結果,班主任能夠更加全面詳盡地了解并掌握學生在智力發育、個性成長等方面的特性,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就能對學生多一分理解,從而選擇更易為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做好引導工作。而學生也能通過有效溝通對班主任坦誠以待,以更高的認同度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幫助。顯然,這對班主任和學生雙方建立互信原則、形成互諒機制大有助益。而在這種更加和諧愉悅的師生溝通氛圍里,不僅知識的傳授更加順暢融洽,而且既定的學校教育戰略落實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2.立德樹人,培養學生良好品格
在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小學教學決定了學生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起點水平。受到極為有限的社會經驗及人生閱歷的限制,小學生受環境影響程度遠遠大于中學和大學。可以說,小學校園和班級的環境氛圍對小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接近于雕刻塑形的決定性作用。
而在這其中,班主任更如同學生的第二家長,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實現著言傳身教的教育目標。有效溝通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從一開始就形成相對健康、正向的品格養成機制。即便學生天性中存在缺陷,借助溝通的引導與糾正,剛剛萌芽的缺陷也能逐步得以彌補。反之,如果長期處于低效甚至無效溝通的矛盾沖突狀態,學生則會深受不被理解的苦惱所困。久而久之,原本應當被宣泄的負面情緒無法對外釋放,只能轉向內部消化。而小學生匱乏的知識與能力積累難以正確應對,不良心理堆積的后果就是對健康個性品格的腐蝕。長此以往,學生亞健康的心態或許會被壓抑為病態。這不僅嚴重違背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初衷,也會埋下思想觀念甚至意識形態的隱患。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常見問題
先入為主的成見可謂是中外教育者最易出現又難被充分意識和規避的典型問題。每所學校每個班級中的學生都會被班主任有意無意地界定為先進生或后進生,這其實已經是成見的體現。然而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在個性品格中的復雜性遠遠超過已有認知。無益的成見甚至會導致天才兒童被判定為智力障礙者。
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實例就是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愛迪生幼年時代極具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剛剛進入小學求學時,面對老師教的基礎數學知識,小愛迪生刨根問底的天性展露無遺。然而,正是由于追問“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這個問題,愛迪生不僅被數學教師斷定為擾亂課堂秩序,更被校長譏諷為“弱智”。于是,進入學校才三個月的愛迪生被勒令退學,從此開始了只有母親陪伴的家庭自學生涯。
天才和傻瓜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有一步之遙。成見不僅極易蒙蔽教育者的雙眼,更可能因此湮沒了小學生剛剛啟蒙的求知之心。可見,小學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過程中,提升與學生溝通的有效率首當摒除成見,以更加寬容和不設限的教育理念營造更加客觀理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三、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與學生有效溝通的策略
1.一視同仁、客觀公正的原則把握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論語》“季氏第十六”)。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會比貧窮更加可怕,不安定的國家環境比國民數量稀少更會導致政權顛覆。兩千多年前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早已清楚認識到了公平對于政治的重要性,兩千多年后的現代社會中,推行民主法治就是要在更大程度上追求公平。
可見,無論是從政治的宏觀高度還是從學校教育的微觀視角看,一視同仁、客觀公正的原則把握在開展班級管理、實現有效溝通方面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然而理論上的形成和現實中的操作之間往往存在巨大差距。無論是班主任還是普通課任教師,面對成績優秀的先進生與功課落后的后進生時,甚至在無意識中就會產生差別化溝通。對前者會更自然地多用贊許,而后者卻難免帶了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然而俗話說,若要成事便對事不對人,若要壞事就對人不對事。良好的溝通開端于理性客觀。先進生不會完美無缺,后進生也不乏優點和長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只需要更多地陳述事實,根據事實推導樸素的道德哲理,既不讓后進生未開口就先產生自卑,也不給先進生沾沾自喜的機會。
2.多種溝通手段綜合應用
信息時代大背景下,技術的更新換代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廣闊渠道。曾經只有面對面的對話交流,而如今更有了基于網絡平臺的線上溝通。在許多時候,不見面的溝通往往能夠就一些敏感話題更深入地探討分析,或者借助適當延時的信息反饋更易讓被教育者心平氣和地接受。
因此,小學班主任不妨積極嘗試多種溝通手段的綜合應用。除了課上課下或主題班會上的直言不諱,利用班級群、朋友圈實現生活中不見面的交流也不失為一種良策。尤其是當學生在學習中出錯或出現言行不當等問題時,利用網絡平臺說說寓言、講講故事,再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這種更具保護性、保密性的溝通方式或許更加適應新生代小學生脆弱敏感的心理特征。
3.運用積極心理學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
隨著現代教育理論愈發推崇跨學科的融合式發展,心理學正在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包括羅森塔爾效應和破窗理論等日漸滲透到中小學班級管理過程。班主任不妨主動運用積極心理學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以更多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再以更具建設性的溝通疏導幫助學生逐漸遠離負面情緒制約,由此在提升溝通有效性基礎上培養學生更為健康向上的個性品質。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教育的起步階段,小學時期受到的環境影響對于學生終身發展都會具有難以磨滅的印記。這就需要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與學生溝通的有效性,從而以良性溝通創造和諧融洽的班級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起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質。而要提升溝通的有效性,班主任不僅需要秉承客觀公正的核心原則,也需要不斷豐富溝通手段,踐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戰略。這不僅是班主任提升班級工作品質和效率至關重要的核心環節,更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培養社會合格人才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劉燕峰.用鼓勵點亮心燈:小學高年級“學困生”的教學激勵策略探究[J].教師,2013(22):25-26.
[2]支學干.青少年學生產生亞健康的主要成因及體育對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106-108.
[3]李賢榮.對現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時代適應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97-99.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