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我們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認識,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是整個黨和社會都必須做到的,其中就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高校培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校園的精神核心,對于高校章程建設的作用也是顯著的。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們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的研究,打好高校學生的思想基礎,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章程;融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各方面的要求,高校是社會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自然要首當其沖,在高校章程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職責所在。本文就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進行研究。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指引,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指導作用,教育人民,推動社會發展。高校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領域[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對全校師生的自我價值和修養的追求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引導校園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取向,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層次,由內而外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舉止,有效促進社會先進文化發展。
(二)我國高校發展的本質要求
若要對國家和社會遵循的價值和道德原則做一個概括,那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標桿,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高校教育事業必定更快發展。所以要在高校章程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好高校教育發展,把“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現出來,培養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高校教育領域中,才能使國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教育發展道路。
(三)高校學生成長的保障
如今,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此背景下進行交融,碰撞,在經濟不斷深化改革的同時,人們的思想文化也在多元化發展,這對于高校的思想文化傳承工作是全新的挑戰,為了面對這個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踐行是關鍵性操作,這個操作可以讓當代大學生思想層次得到提高,從而帶動全方位發展,真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支柱。因此,高校應該積極教育學校青年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學生成長做出重要保障。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的途徑
(一)研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首要要求學校所有教師領導要深入研究這24字價值觀,尤其是學校里平時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從心里面做到理解和認同。只有把這第一步做好了,才能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的教師似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上心,從態度上就沒有做好準備。思想政治教師雖然沒有什么態度問題,但在認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對如何更好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深刻領悟[2]。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一個積極、正面的態度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深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教師要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從學術與政治的統一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對該價值觀的認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也加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隊伍中。
(二)把大學章程作為一個契機
高校章程在高校地位中就是“憲法”,它規范著學生的意識與行為。一所高校的文化和價值追求便是由高校章程決定的。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章程起引導作用,正確指引當代大學生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另一方面,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對大學生的精神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梳理[3]。因此,要將大學章程的實施變成一個機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章程,使得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高校有法可依,把學校規章制度系統化、條理化,充分發揮教師的工作職能,教師帶動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凝聚高校治理理念。
結束語
大學章程是高校辦學制度的固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將兩者融合,取“最大公約數”。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章程建設做出一點貢獻,加深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楊穎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路徑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1):68-72.
[2] 饒娟.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7,38(1):158-160.
[3] 朱志明, 魏寶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