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侗族風情剪刻畫融入美術課堂的教學設計思路,提出從侗族農民畫作品欣賞、交流感受、主題導入、學生討論反饋、剪刻畫作品賞析、教師剪刻畫示范制作、學生體驗與探究以及課堂總結與反思等環節展開教學。
【關鍵詞】侗族風情剪刻畫 美術課堂 美的熏陶 愛的傳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21-02
侗族風情剪刻畫是融合農民畫、民間剪紙和傳統繪畫而成的一種新興的繪畫語言,其特點是色彩明艷、畫面精致、表現獨特,融入了民間工藝剪、刻、鏤空等表現手法。它蘊含了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圖騰符號、民風民俗等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將侗族風情剪刻畫引入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美術課堂,使學生體會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侗族藝術的精髓,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愛的傳承。下面筆者以一節侗族風情剪刻畫教學設計為例,從引導、范作、觀察、賞析等環節闡述教學思路。
一、熱身活動
教學片段一:欣賞作品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有代表性的三江侗族農民畫作品。(課件展示《錘粑粑》《侗族百家宴》《侗家深夜油茶香》《蘆笙踩堂》等作品)
師:請大家說一說這些作品各表現了什么內容?
生1:《錘粑粑》《侗家深夜油茶香》表現了侗族的飲食文化。
生2:《侗族百家宴》表現了侗族的民俗風情。
生3:《蘆笙踩堂》表現了侗族的藝術文化。
評析:課堂伊始,通過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三江侗族農民畫作品,一是讓學生眼前一亮,激發其好奇心;二是通過欣賞,加深學生對這類作品的印象,為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片段二:交流感受
師:大家喜歡我們三江侗族的農民畫嗎?
生:喜歡。
師:(隨機提問學生)在剛才出現的畫面中,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1:三江侗族農民畫色彩很斑斕。
生2:我感覺畫面中的人物活潑可愛。
生3:如果我也能畫出這么惟妙惟肖的作品就好了!
生4:欣賞這些作品,我感覺很開心,原來侗族文化這么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侗族人我感到很自豪。
評析:在學生欣賞富有情趣的作品基礎上,結合“與學生積極交流,建立情感聯結”這一點,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自身對三江侗族農民畫的感受。這樣的熱身活動較易與教學主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在欣賞中對侗族文化產生初步的了解,同時受到美的熏陶,為后面的教學活動打下基礎。
二、主題導航
教學片段一:教師導入
師:是呀,三江侗族農民畫是一種承載著淵源民風民俗的文化基因,是一種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和造型特征的美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它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美術語言,表現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超越現實的表現力、符號化、裝飾性。這種繪畫形式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出大山,進入現代社會的視野。作品大多表現當地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自然風光等世象,以純樸、自然、率真、坦誠、與眾不同的繪畫語言,將無拘無束的藝術構思展現在世人面前。而我們作為本民族的子民,應該更能從中感受本民族生活的精彩。今天我們就圍繞“我也來學剪刻畫”這個話題展開討論,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用剪刻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板書:善于發現生活的美)
教學片段二:學生討論
師:那么,我們要怎樣去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呢?同學們可以交流一下再回答。(小組討論)
教學片段三:學生反饋
生1:我想畫我們侗族村寨美麗的景色。
生2:我覺得侗族的一些節日很有特色并且很熱鬧,這就是生活中的美。
生3:侗族的服裝很漂亮。
生4:侗族的特色美食,例如糍粑、油茶、腌魚、腌肉都很好吃。
師:通過探討,大家都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是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
評析:通過簡單的對話,很快切入到本課的主題。教師的提問較具啟發性,較好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引起了學生的回憶,由此他們能夠對本民族一些特色事物娓娓道來。在活動探討中,學生體驗到美術課的樂趣,既能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也能拓展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
教學片段四:賞析剪刻畫
師:我們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德。其中,侗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禮尚往來的民族,人民生活豐富多彩,節日文化精彩紛呈。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內容為端午節包粽子的侗族剪刻畫作品,作品的名字叫《粽子飄香》。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侗族風情剪刻畫。侗族風情剪刻畫就是把農民畫、民間剪紙和傳統繪畫融合形成的一種新興的繪畫語言,其融入了民間工藝剪、刻、鏤空等表現手法,使畫面具有色彩明艷、描繪精致、表現立體等特點;其蘊含了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圖騰符號、民風民俗等文化內容。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幅《粽子飄香》剪刻畫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師講解作品,講到一半時,請學生邊欣賞作品邊思考問題)
師:很明顯,這幅畫表現了侗族人家生活中常見的一個情景:分享粽子這種民族風味食物。現在,咱們再來深入探究一下這幅作品的內涵。你認為是什么?
生1:表現族人鄰里之間和睦、友愛的關系。
生2:和鄰里鄉親一起包粽子,體現了合作的快樂。
師:族人鄰里這樣的關系帶來了什么?
生3:使人心情愉快,交到很多朋友。
師:是呀,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分享,是創作這幅侗族風情剪刻畫的精神內涵。
評析: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與發現生活中的美。通過多角度挖掘,學生進一步明確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理。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還能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挖掘作品的精神文化內涵,這對進一步滲透侗族風情剪刻畫的意義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教學片段五:創意作品
師:現在請大家拿出小卡紙,在卡紙上畫一件生活中你最想表達的快樂的事或畫一個生活場景,先想一想,再動手。
師:想好畫什么了嗎?哪位同學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想把鄰居之間相互幫忙錘粑粑,然后分享吃粑粑的場景表現出來。
生2:我想創作一幅大家在鼓樓前載歌載舞慶祝節日和吃百家宴的作品。
生3:我想創作一幅人們正在喝油茶、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的作品。
生4:我想創作一幅侗族美麗村寨的畫,呈現人們平安祥和的景象。
生5:我想創作一幅有密密麻麻吊腳樓、鄰里之間在一起分享美味佳肴的畫作。
師:同學們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發現了侗族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場景,并且想要繪畫出來。但如果你還想將畫作做成一幅剪刻畫,怎么做呢?老師現場與大家分享一下吧!(師在黑板上示范人物和局部吊腳樓,然后進行現場示范涂色、剪、刻細節部分操作,并提示生拿剪刀要注意安全。示范結束,師與生一起再觀看侗族風情剪刻畫的示范操作視頻。)
評析: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先啟發學生的創意,進而教師展示剪刻畫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初步接觸剪刻畫的技巧、技法,為接下來的“探究和體驗”環節,學生真正動手操作剪刻畫打下理論與實踐基礎。
三、探究和體驗
師:同學們都很認真地觀看了老師和視頻的剪刻畫示范操作。下面我們嘗試一下自己完成一幅剪刻畫作業吧。
教師板書出示作業要求:
1.結合運用剪、刻和畫手段完成一幅體現侗族風情的美術作品。
2.也可以用剪紙、拼貼等表現手法進行創作。
3.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學生開始體驗創作,教師巡視指導創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評析:在探究創作的初始階段,學生可能會存在選材不明、制作方法不明等問題,教師需要指明一定的方向。由此,教師出示具體的作業要求,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開展探究和體驗活動。
四、總結與反思
教學片段一:作品展示
師:同學們都完成自己的作品了嗎?給大家展示一下吧。
教學片段二:評價作品
師:(隨機提問)請說說你喜歡哪一幅作品?
生1:我喜歡2號作品,作品中采用了鏤空、剪紙的表現手法。
生2:我喜歡4號作品,人物剪刻得非常精細、生動、形象、有趣。
師:這兩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再來看這幅作品,很有創意,作者在哪里?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表現?(指著其中一幅作品提問)
生3:我的鄰居是我最好的朋友,每當有好東西我都會跟他一起分享,所以我的作品題目是《大家一起打油茶》。
師:主題很有意義。那么這幅呢?請作者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表現?(指著另一幅作品提問)
生4:我的作品題目叫《美麗的吊腳樓》,因為我們本地的吊腳樓是一家挨著一家,遠遠看去很整齊、漂亮,所以我以此為題,先將吊腳樓畫出來,然后為了表現熱鬧的生活氣息,我采用剪紙的方法增加一些背景人物,這樣畫面看起來會比較立體。
師:創意不錯,剪刻元素都考慮到了,是比較成功的剪刻畫作品。
總評析:這節剪刻畫課設計,初衷是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美,發現生活中的美,然后選擇恰當的素材,完成一幅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剪刻畫作品。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從熱身活動、主題導航、探究和體驗、總結與反思四個大方向把握課堂,課中采用談感受、聽故事、說體會、現場創作等形式,引導學生發現侗族風情剪刻畫的文化意義與情感內涵,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學生用剪刻畫表現手段進行創作的激情。總的而言,將三江侗族農民畫的藝術文化提煉成剪刻畫教育資源滲透進小學美術課堂,使民族藝術文化得以傳承與保護的同時,又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桂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美術課程資源有效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編號:2017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玉秋(1975— ),女,侗族,廣西三江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侗族風情剪刻畫課程開發。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