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將傳統文化滲透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策略,提出通過字理識字,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情境演繹,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引經據典,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探索和發掘新的教學模式和生活識字教學資源。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低年級 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114-02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階段,是幼兒啟蒙教育的起點,也是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礎。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有著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融入勢在必行。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滲透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小學生識字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小學中年段識字教學的成效。
一、字理識字,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
將傳統文化滲透于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漢字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承載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包含著人們生活的各種信息,在識字教學中適當融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的同時,深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于字理明顯的字,教師可依據字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弄清構字規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如“誓”字,學生往往將上部分的“折”寫成“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向學生闡述這個字的內涵,“誓”的本意是指那些能對戰士起告誡、約束作用的言辭,表示對自己的話要堅決執行,就像寶劍一樣不能折斷,不能出爾反爾,如果做不到,就會按照所立的軍令狀進行處置,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經過解析字理,學生對這個字有了很深的理解,有助于培養他們遵守誓言的好習慣。
在學習“休”這個字時,“休”主要包括“人”和“木”兩個部分,表示古代勞動人民在干完農活之后倚著樹木休息,學生想象著畫面,自然而然感受到了祖先造字的智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加深對漢字的熱愛。倉頡造字是根據動物腳印、形象等特點畫出一幅幅圖像,形成了最早的象形字。例如《亡羊補牢》一課中的“牢”字,表示牛被鎖在牛欄里;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的“融”字,展現了冰雪融化,冬眠的昆蟲在春日恢復生機的情形。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快速把字的音、形、義聯系在一起,進而牢牢掌握這些漢字。此外,傳統識字教學是教師直接寫出楷體字,然后介紹漢字字形、發音、含義等,在新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采用簡筆畫代替傳統的楷體字或圖片,通過對簡筆畫一步步的演變,最終更加接近象形字的特點,讓學生對生字的印象更加深刻。
又如“阝”俗稱“耳朵旁”,但這個偏旁的意義和“耳朵”沒有關系。有些偏旁讀法和意義關系較大,如“亻”,俗稱“單人旁”,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側面形象,如“伐”“供”“扶”等字都與人或者人的動作有關。但偏旁“彳”,俗稱“雙人旁”,這個偏旁和“人”沒有關系,它是“行”的縮寫,含義是“道路”,因此以“彳”為偏旁的字與“道路”“走路”有關,如“徒”“徙”“征”等字。再比如“攵”,傳統叫法是“反文旁”,其含義和“文”沒有關聯,在古代象征手持棍或鞭子一類的工具,由“攵”偏旁組成的漢字大多與“打擊”的動作有關,如“牧”“攻”等。傳統識字教學根據偏旁形體來發音,不利于學生對偏旁或漢字的識記。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偏旁的讀音要與意義聯系,而不是與形體關聯。
二、情境演繹,感受漢字的獨特
由于漢字蘊涵豐富的意象,學生通過字形想象字的本義,是理解字義、識記字形的好方法。特別是漢字中有許多字動感十足,用動作演示十分形象,如“拿”“掰”“拜”等,即使是“望”“瞧”“眺”“瞥”“盯”“瞟”“瞄”等形聲字,也可以用表情動作來呈現。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的“拜”字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動作演示再現情景,達到對字義的深刻領會。首先,筆者在黑板上出示“拜”字請學生認讀,接著出示了詞語“拜年”。在學生讀正確的基礎上,請一名學生到講臺給大家表演“拜年”的動作,要求其他學生邊看邊思考:從他的動作中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時一名學生興奮地說:“老師,我發現‘拜字,其實就是兩個‘手字。不過,左邊的‘手字變了,因為人要彎腰,所以左邊‘手字的豎鉤就變成了豎撇。”聽著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筆者被他們飛揚的思維感染著,趁機出示“拜”字的演變過程。孩子們在觀看中不僅了解“拜”字的字形演變,而且對先人的造字思維由衷地發出贊嘆。這時,筆者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孩子們,為什么要給自己的父母、長輩拜年呢?”孩子們說,給家長拜年就是給他們送去祝福,是對長輩的尊敬。最后,拓寬學生的思路,說出“拜師、拜訪”等詞語,進一步體會到這些詞語都包含“尊敬”的意思。
此外,可以讓同桌之間相互監督,反復練習讀錯或讀不準的生字,如“壩、釣、液、慧”等字,直至熟練掌握應用。接著隨文識字注重記憶字形,教師可以采取分散記憶法進行識字教學,如猜字謎、引入故事、生活細節等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法,如學習“蝴、蝶、孔、雀”等字時,筆者制作一些動物卡片,讓學生們猜字謎,或者通過小故事讓學生對這些字形成深刻記憶。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是有語言環境,學生可以聯系上下文猜字,摒棄了傳統方法的片面和孤立性,對于提高小學語文中年段的識字效率有很大益處。情境再現,有效地把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讀文習字,準確理解漢字、詞組的意思,進而根據句型模仿和造句。
三、引經據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借鑒和發展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這些節選文章不僅是識字教學的基礎,也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重要素材。學生在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悟成語典故時,不僅滲透、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學習課文《司馬光》時,在“司”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關于人物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習到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在“哭”的識字教學中,面對小伙伴的不知所措,司馬光表現出了鎮定、勇敢的品質,鼓勵學生向司馬光學習,遇到問題不能一味地“哭”,要主動解決;在“假”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假山的圖片信息,介紹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學習課文《大禹治水》時,在“害”的識字教學中,通過視頻、圖片等向學生展現洪水造成的危害;在“通”的識字教學中,介紹大禹和他父親治水的區別,引導學生感悟“通”和“堵”的哲學思想;在“偉”字的識字教學中,擴展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古人的家國情懷,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對于《登鸛雀樓》的學習,在“樓”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黃鶴樓的建造背景和使用意義,引發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依”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詩人胸懷寬廣、志在高遠的情操;在“更”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詩人積極進取、努力拼搏的精神。
不僅如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大綱的基本要求,要注重教學方法和內容創新,注重傳統文化知識的合理滲透,合理融入文學經典、人物故事等,發揮傳統文化在識字教學中的效果。除此以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比如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在學習更多漢字的同時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整體效果。
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對發音、字形、字義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熱情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旻.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學園,2015(4)
[2]左婧.一抹傳統文化,浸潤識字樂園——談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J].考試周刊,2016(73)
[3]黃炳月.低年級識字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簡析[J].新教師,2017(3)
[4]王琦.基于傳承 意在融合——探究部編教材識字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問題[J].讀寫月報,2017(18)
[5]潘茂軍.論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2017(8)
[6]石瑞雪.播種傳統文化的種子——淺析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J].教育,2018(15)
作者簡介:高麗(1990— ),女,廣西北流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