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仰良 劉依兵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下電子競技的發展弊端及不足,認為電子競技的發展與國情不符,其置身于體育違背健康中國發展理念,違背奧林匹克憲章規定,不應成為亞運會和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建議電競制造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結合健康中國規劃強調內容創新;打造互聯網傳播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平臺,履行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媒體責任。
關鍵詞:健康中國? 電子競技? 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89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a)-0235-02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中國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規劃指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1]。近幾年,電子競技作為“潮流運動”呈現出了井噴式發展。2003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承認電子競技為我國正式開展的第99個運動項目,在政策上承認了電子競技的體育地位。但各界仍對電子競技爭議不斷,電子競技是否有利于健康中國的實施,是否屬于體育運動項目,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度思考。
1? 電子競技綁架體育,違背健康中國發展理念
1.1 電子競技與體育關系的辨析
電子競技作為表演項目在雅加達亞運會上得到展示的機會,這并不能說明電子競技已經得到了亞運會的官方認可,因為它還未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有種聲音說電子競技已經作為正式比賽項目進入了2022年杭州亞運會,但筆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沒有官方人員宣布電子競技正式入亞運,該消息的真實可靠性有待進一步甄別。因此即使中國電競隊在雅加達亞運會上奪得了冠軍,筆者并不認為這與奧運選手奪冠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因為它的的確確不是體育層面的活動,不屬于以身體活動為本的體育,不是人體能、技能、戰能方面的特質。
將電子競技和體育混為一談,其意義并不大,二者更不可能融為一體。電子競技對玩家的身體素質和體能并沒有特殊的要求,更多的是智力和戰術的對抗,而體育運動的特質就是對身體素質的培養。有人講體育運動也需要智力,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人類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是以智力為主導的,只是智力在不同的活動中體現形式和支配地位不同而已。在現實生活中,以智力為主導的競賽項目有很多,特別是物理數學等理科類競賽,棋牌類活動也具有類似智力為主導的特點。比如棋牌類選手下棋的動作姿勢并不會影響最后的比賽結果,在比賽過程中體現不出身體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棋牌類競賽中談論對身體素質的培養并無實質性意義。
1.2 電子競技與健康中國關系的辨析
現在生活中為什么文明病的人數越來越多,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和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緊張的生活節奏、缺乏體力活動、自然環境的惡化等都是文明病的罪魁禍首。如果電子競技成功進入了亞運會和奧運會,電子競技被極度推廣和普及,甚至成為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間人類的體力活動時間和強度就會大打折扣,生活方式的消極必定會帶來各種身體疾病的困擾。因此,體育的價值就是幫助人類擺脫現在社會因體力活動不足所帶來的疾病困擾,而且筆者需要強調的是,身體運動作為治療疾病的“良藥”,必須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有必要使之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要普及健康生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把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規劃綱要具體指出繼續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顯然電子競技要求玩家久坐不動的特點與上述規劃綱要背道而馳。這里需要表明一種態度,筆者是想把電子競技的對人類健康發展的弊端、缺陷和不足展現出來,使社會對電子競技有客觀的認識。電子競技作為互聯網的新生產物,對中國國民的健康發展的的確確存在不利之處,也有違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的許多倡導的做法,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電子競技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會有一定的阻礙。
2? 電子競技與中國國情背道而馳
2.1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不容樂觀
近些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肥胖率逐年增加,速度、耐力、爆發力等身體素質逐年下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近視率排名世界第一,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中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網購、電子游戲、外賣、共享單車等,在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青少年帶來了諸多問題。
近些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部分指標的下降源于許多社會因素,新媒介的使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社會現狀下,如果將電子競技在青少年當中加以推廣和提倡,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很難得到改善和提升。
2.2 電子競技與久坐行為
久坐行為中觀看電視、使用電子產品已經被證實與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有關。關于電子競技對于青少年健康的影響在上文已經提到,我們國家一方面在號召有關部門采取措施減少青少年媒體使用時間,增加戶外體育活動,降低青少年近視率;另一方面,政府又在大力提倡發展電子競技,在部分高校開展電子競技專業,鼓勵考生選擇電子競技專業,因為在政府看來電子競技能在短時間內拉動經濟增長。筆者承認電子競技的受眾較廣,它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傳統的體育競賽項目籃球、足球等,但現階段我們國家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加之流行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此種情形下,不允許在政府層面大力提倡發展電子競技,更不允許將電子競技引入亞運會和奧運會。
3? 電子競技申請入奧,有違憲章規定
3.1 電子競技社會形象不佳
在公眾印象中,電子競技和電子游戲沒什么區別。筆者認為無論是電子競技還是電子游戲,玩家都得不到身體鍛煉的效果,長時間的坐姿以及電子設備的輻射都會對玩家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電子競技對鍛煉身體有促進效果具體體現在何處。因電子游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網游成癮等負面消息充斥各種媒體。電子競技的影響著專業的電子競技選手,在電子競技賽事的宣傳以及高額獎金的驅動下卻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電子競技比賽。而中國電競選手事跡的宣傳以及政府部門對電子競技的認可,使得青少年學生為打游戲找到了正當借口,“打游戲可以掙錢”的思想在學生中蔓延開來,讓本沉溺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更加理直氣壯。電子競技吞噬著青少年學生的心智,長時間高度集中地坐在電腦面前以及頻繁的點擊鼠標鍵盤,不僅視力會下降,也會因缺乏鍛煉導致身體機能的下降,這與健康中國倡導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馳。
3.2 雅加達亞運會電子競技國內直播受阻
電子競技作為表演項目進入了今年的印尼雅加達亞運會,在此次亞運會《Arena of Valor》的項目上,CCTV 5報道了戰況——中國電競隊實力超群,獲得了亞運會電競項目的首枚金牌,短短20多秒的快訊難以滿足國內眾多的電競觀眾的期待,因為在當天有10h的電競直播比賽國內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播出。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兩點:一是2004年4月國家廣電總局下達的關于禁止播出電腦網絡游戲類節目的通知,文中指出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不允許開設電腦網絡游戲類電視節目,不得播出電腦網絡游戲節目。應當在相應的節目中宣傳電子網絡游戲可能會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產生消極作用,積極引導他們正確利用電腦網絡的有益功能,正確對待電腦網絡游戲。二是今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起草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文中指出禁止宣傳、介紹各類電子游戲。電子競技作為電子游戲的派生代表,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國內直播受阻是無可厚非的。
3.3 IG奪冠電子競技引發討論
IG(Invictus Gaming)電子競技俱樂部成立于2011年,11月3日,2018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賽韓國仁川落下帷幕。決賽中,中國賽區的IG戰隊代表LPL首獲英雄聯盟世界賽冠軍,在他們歡呼夢想和青春的時候,在眾多的人群中是獲得了尊重和理解還是加重了憂慮和警惕,這值得我們思考。
任何一項運動,包括電子競技、游戲體育,也包括我們的傳統體育項目都面臨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事物的發展都要受到一定的制衡。而現階段中國電子競技的發展失去了平衡,呈現出了畸形發展,資本力量過多地強調電子競技的益處而掩蓋了其弊處。電子競技作為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新生事物,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積極價值和意義,筆者更希望看到通過電子競技在自身完善的同時去完善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而不是就電競談電競。
4? 結語
中國電子競技的發展要突破關鍵阻礙,應從以下幾點發力:第一,電子競技主管部門應廣開言路,聽取多方面的聲音;第二,電子競技制造商應從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加強電子競技內容創新,使其更加符合中國文化內涵;第三,電子競技結合健康中國規劃,深入推進電子競技改革;第四,學界應加強電子競技學術研究力度,努力做長時段,大樣本的跟蹤研究;第五,媒體努力打造互聯網傳播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平臺,履行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媒體責任。唯有如此,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才能順利實施,電子競技才能呈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隴德.健康中國2030的機遇與挑戰[A].科學與現代化[C].2018.
[2] 楊芳.電子競技應回歸游戲的本質[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1):35-37.
[3] 易劍東.中國電子競技十大問題辨識[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5-54.
[4] 朱羅敬.電子競技成為體育項目的爭議與挑戰[J].黨政干部學刊,2018(7):76-80.
[5] 郭強,汪曉贊,蔣健保.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7(7):17-29.
[6] 張業安.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媒介責任:概念、目標及機制[J].體育科學,2018(6):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