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推出了系列有基礎、路徑明、可操作的重大項目,旨在解決長期制約、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機制體制難題,最大限度匯聚各方共識,形成共同推動發展的合力。《方案》不僅從頂層設計層面搭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更從改革落實層面為合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畫出了清晰路線圖。
《方案》給中職辦學釋放了哪些信號?指明了什么方向?筆者結合職業教育實踐,就《方案》對中職辦學的五個指向問題,對有關文件與文獻內容試作綜述。
一、明確教育類型新定位——指明了中職人才培養方向
《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可現實情況是,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中,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教育還是被社會上一些人視為教育的“短板”“洼地”,認為上職業學校“沒前途”。《方案》第一句話就旗幟鮮明地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新定位、新判斷。“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方案》不僅明晰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此,中職辦學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更要遵循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規律,全面發展。中職學校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協同發展。二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系統培養,多樣成才。中職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高等職業教育有機銜接,拓寬中職生終身學習通道,為學生搭起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互聯、互通、互轉的成長“立交橋”,實現學生發展的兩個轉向(一技之長轉向全面發展 、階段性發展轉向終身發展)。三是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四是以實踐育人為目標,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突出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在“做中學”,在“做中教”,突出“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二、啟動“1+X”證書制度新試點——指明了中職人才認定標準
職業技能證書體現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了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涵蓋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技能操作)。《方案》提出,為了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職業教育畢業生職業技能水平的評判憑證,是對學習效能及成果認定的主要依據。“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構建國家資歷框架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方案》提出的“1+X”證書制度新試點,為中職人才培養指明了認定標準。
為此,中職學校應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堅持按照教育教學標準培養人才。按照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的要求,推動國家、省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的校本實施;推進專業目錄、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落地。二要加快“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啟動。中職學校要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倡導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基礎上,努力獲取多類技能等級證書,提高就業創業本領。三要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 “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增強社會服務功能。四要推進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拓寬學生的持續成長通道。
三、建立教師隊伍培養新機制——指明了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也具有鮮明特色。《方案》指出: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100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規定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定期組織選派職業院校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在職業院校實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方案》的“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新機制,為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指明了路徑。
為此,中職教師隊伍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一要完善“雙師型”特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全面落實教育部制定的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師管理制度:《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中職校教師專業標準》《中職校校長專業標準》等文件,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化。二要建設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建立健全“固定崗+流動崗”資源配置新機制,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校企人員雙向交流、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三要實施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計劃。廣泛開展教師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和教學研究能力提升培訓。定期組織選派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培養造就一批“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四是打造引領教學模式改革的教師創新團隊。推動教師實施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項目式教學,分級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等職教方面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四、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指明了中職校企“雙元”育人模式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方案》提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方案》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新闡述,為中職校企“雙元”育人指明了模式。
為此,中職學校應做到:一要構建校企“雙元”協同育人機制。聯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參與評價,培養成本分擔。二要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招生錄取和企業用工一體化,校企共同研制、實施招生招工方案,為接受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學徒提供機會。三要制訂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標準、企業師傅標準、質量監控標準及相應實施方案。四要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提升專業建設和合作育人水平。
五、加強辦學質量督導新評價——指明了中職質量診改的新制度
中職校管理創新效能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正如《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有關表述: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建立中職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這是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履行管理職責的重要形式,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職教20條”指明了中職校必須建立質量診斷與改進的新制度。
為此,中職學校應做到:一要建立質量綜合評價體系。“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為核心,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二要構建校本質量督查機制。定期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工作進行自我“雙隨機、一公開”的抽查和監督。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報告向社會公開。三要引進第三方機構質量診斷與改進制度。構建政府、行業、企業、職業學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引進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將質量診斷與改進的結果作為學校政策支持、教師工作績效考核、教師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