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要:深入分析了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現狀,闡述了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在林業發展中的優勢及作用,并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森林公園在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效率的策略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公園;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6-0047-02
1引言
我國在1982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此之后,對于森林公園的建設愈發重視,尤其是在近幾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經在全國各地大多數地區建設了森林公園。根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的森林公園大約有2500處,整體面積達到1600萬hm2,其中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共計700處,面積達到1200萬hm2左右。每次到節假日進入森林公園進行參觀、訪問學習的游客日益增加,在近年來已經達到了3億人次。其中有約80處的國家森林公園年旅游人數已經超過60萬次,約20處的國家森林公園旅游人數已經超過150萬次。由此可以看出,森林公園在我國社會組成結構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人們通過旅游深入了解自然環境和自然風光,體會祖國的壯麗河山,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民眾的愛國情結,提高民族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其主動積極參與到保護森林保護自然的過程中。
2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現狀
2.1建設了大量基礎生態設備設施
隨著森林公園的不斷建設完善,大多數會根據實際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創設森林自然博物館、游客中心、科普長廊等,并且通過張貼標識牌、解說牌等方式加強生態文化基礎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向游客展示了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自然風光,也強化了森林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能夠為人們深入了解森林,認知林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南嶼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河北省重要森林公園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了充分發揮其引導宣傳作用,相關職能部門創設了水土保持展覽館、林業發展史展覽館等,自建園以來已經有200萬人次到此處進行參觀旅游學習;六盤山森林公園也建立起自然資源館、生態植物園等基礎設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進入其中。
2.2創設了多元化的教育基地
森林公園通常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及多樣的生態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可以作為開展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森林公園當做學生的實習基地,夏令營活動基地等,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創作、寫生。例如,哈爾濱國家公園根據公園的實際情況及生物多樣性,創設了15個植物類專園,其中設置了大量的標識牌、解說牌,并且每年在特定時期積極開展相應的科普實踐活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植物科普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2.3探索出了宣傳生態文化的有效渠道
為實現森林公園的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出其教育作用及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園推出了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引導使學生在進行游覽時加強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充分意識到生態環境對自然發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例如上海的佘山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宗教文化節,重陽登高節等相應的主題文化活動,根據人們的興趣愛好,公園主題,實際生態發展情況,創設了一系列能夠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的具有一定科普性的項目活動。余山國家森林公園是當地人們與自然環境所進行交流交往的重要場所,青海的北山公園,將當地的生態文化特色與地區宗教民俗進行有效整合分析,以生態保護作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旅游項目活動,逐漸實現了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3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在林業發展中的優勢及作用
3.1生態文化資源開發潛力大
我國現存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工創設的人文景觀都能夠在其中體現,這些資源均是我國歷史發展、自然發展的精華所在,體現出我國壯麗的河山及秀美的風光,是我國對外形象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寶貴的財富文化。對于森林公園中的生態文化資源而言,大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其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以及教育價值,能夠將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藝術哲學、宗教文化等進行有效地融合,共同形成我國生態文化體系。
3.2生態文化建設市場潛力大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的居民出游率日漸上升,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40%左右,國內人數將達到45~50億人次,總收入超過40萬億元。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能力及自由支配的時間也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完善,主動走進森林,回歸自然,開展一系列戶外活動。這樣的模式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居民精神文化的消費熱點。對于森林公園而言,其未來旅游人次預測達到12~15億人次,為了進一步對大自然進行探究,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必須積極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切實感受生態文化的魅力所在。
3.3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開展森林旅游已經為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根據調查研究可以得知,我國近3000個鄉村,13000個村,通過森林旅游提高了收入,森林公園周邊近5000個村脫貧致富,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接近3000萬人口由此得到了發展提升,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自然環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因此轉變思想,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從過去的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保護。例如,貴州玉舍公園在開展之前,周邊農民亂砍亂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隨著森林公園的建設和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公園領導者將周邊農民進行集中,使其從事一些相應的經營管理活動。在旅游旺季,農民1d收入能超過200元,這樣的現狀促使其從最原本的生態環境破壞者轉變為護林人。
4提高森林公園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效率的策略措施
4.1將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作為林業發展的核心內容
為了充分發揮出森林公園對林業文化體系建設所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將生態文化納人到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并且實現有效的貫徹落實。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對其進行有效的扶持和幫助,使得森林公園明確自身的職責和重任,切實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推動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4.2加大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資源投入
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加強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的建設幫扶,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度對其進行引導,同時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加快生態文化基礎設備設施的建設完善,從而對生態文化進行規范。同時,森林公園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相應的解說系統,通過森林公園發揮出科普教育作用,對生態環境、自然科學、生態文化等知識進行宣傳,充分發揮出森林公園的公益功能。
4.3建設森林公園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林業文化起步時間較晚,發展較為緩慢,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當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森林公園創設文化教育基地,以此作為全國生態文化建設的典范,為生態林業、生態文化的進一步建設提供明確的方向和路徑。
4.4開發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要
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林業生態的進一步建設完善。因此,森林公園應當對自身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文化特色,樹立文化品牌,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創設出一系列符合實際情況的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文化產品,以此豐富生態文化的內涵建設,向社會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文化產品,滿足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需求,擴大林業發展的影響力。
5結語
應當將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作為林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加大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資源投入,建設森林公園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開發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