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興
【關鍵詞】 數學教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160—0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能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并將其轉化為技能、技巧,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結合目前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作業設計應具有“實踐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做作業是數學學習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設計作業時必須考慮“實踐性”。
比如,教學完“圓柱的表面積”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性作業:1.找一個圓柱形物體,量出它的高和底面直徑,計算出它的表面積。2.制作一個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形紙盒。由于第一題要求測量、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因此,測量前,要求學生和父母討論“需要測量哪些數據”,然后再進行計算。第二題是制作一個圓柱形紙盒,動手前,筆者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圓柱形紙盒由哪幾個面組成,每個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考慮清楚后,再動手操作。第二天檢查家庭作業時,大部分學生把自己的作業進行了展示匯報,還談到自己的收獲和困難。
二、作業設計應體現“差異性”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必須正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分層教學。而作業分層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筆者是這樣做的:設計“常規+自選”的作業。要求學生做完常規作業,在選擇題中任選一道完成,對于學困生只要求完成“基礎題”即可。所謂的常規作業,就是指班里人人都要完成的作業,主要是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訓練;自選作業,就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在學生統一完成常規作業后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后,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
1.常規題——基礎題——必做題
(1)求出下面各圓錐的體積。(選自課本第12頁“練一練”第1、2題)
①底面積是90平方米,高是3.6米。
②底面半徑是4分米,高是18分米。
③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
(2)一個圓錐形零件,它的底面半徑是5厘米,高是底面半徑的3倍,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 選擇題——變式題——自選題。(至少選擇一道題完成)
(1)一個圓錐的底面周長是28.26厘米,高和底面直徑相同,求圓錐的體積。
(2)一個圓錐形麥堆,底面周長是18.84米,高是2.7米。把這些小麥裝在一個圓柱形糧倉中正好裝滿,糧倉的高是1.5米,底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把一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直徑是20厘米的圓錐形鐵塊,這個圓錐體鐵塊的高是多少?(得數保留整厘米數)
三、作業設計應具有“趣味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作業中作業量多、形式單一的等現象,對數學作業進行重組包裝,為學生提供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作業。
比如,教學完“圓柱的體積”后,筆者設計了“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 說。回家和同伴(或家長)說說今天的收獲、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如何計算圓柱的體積。
2. 用。讓學生找找圓柱形的物體,測量出相關數據后,計算圓柱物體的體積。
3. 自編題目5道。自己獨立完成計算,熟悉圓柱體積的計算。
這種彈性作業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數學需求,發展每位學生的潛能。
因此,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數學教師就要嘗試設計豐富多彩的數學作業,讓數學走進生活,并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地享受數學作業的美妙和樂趣,從而鞏固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