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花


[摘要] 目的 探討密閉負壓吸引治療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給予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常規處理治療)與實驗組(30例:密閉負壓吸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1周后治愈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平均換藥次數(5.71±1.52)次、抗生素使用時間(6.25±1.24)d、傷口愈合時間(12.25±2.74)d以及平均住院費用(11 000.62±210.32)元均少于對照組(13.62±1.62)次、(8.63±1.78)d、(18.62±2.71)d、(12 100.38±210.33)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給予密閉負壓吸引治療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密閉負壓吸引治療;腹部手術;切口感染
[中圖分類號] R65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8(c)-006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losed vacuum s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in our study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to apply closed vacuum suction therapy (30 cases: routine treatment), (30 cases: closed vacuum suction therapy), the treatment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33% after treatment for 1 week,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averag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s was (5.71±1.52)times, antibiotic use time was (6.25±1.24)d, wound healing time was (12.25±2.74)d, an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11 000.62±210.32)yuan, which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3.62±1.62)times, (8.63±1.78)d, (18.62±2.71)d, (12 100.38±210.33)yuan, the data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linical treatment was very satisfactory and the basic satisfaction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have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vacuum suction.
[Key words] Closed vacuum suction therapy; Abdominal surgery; Wound infection
對于行開腹手術治療患者,若患者術后醫護人員未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執行相關操作,可致腹部切口發生感染,腹部切口感染愈合較慢,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即對于感染切口在清創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透氣輔料對創面進行覆蓋,從而避免創口接觸空氣中的粉塵、細菌,再次發生創面感染促進創面肉芽組織愈合的一種新型措施[2]。該次研究為論證密閉負壓吸引對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臨床應用價值,對該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給予常規處治療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30例給予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和觀察兩組患者單位時間內預后情況、相關診療資料以及患者對臨床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按照是否給予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處理治療)與實驗組(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實驗組30例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比例為2:3,年齡在42~75歲,中位年齡為(63.12±1.12)歲,平均腹部手術切口長度為(10.14±0.12)cm,原發疾病類型;有7例為腸梗阻,有5例為胃腸穿孔,有8例為結直腸癌,有8例為急性闌尾炎,有2例為其他疾病類型。對照組30例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中男(10例)女(20例)比例為1:2,年齡在41~76歲,中位年齡為(63.11±1.14)歲,平均腹部手術切口長度為(10.15±0.14)cm,原發疾病類型:有8例為腸梗阻,有6例為胃腸穿孔,有6例為結直腸癌,有8例為急性闌尾炎,有2例為其他疾病類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腹部手術切口長度以及原發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該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會、患者家屬同意,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開腹手術,術后腹部切口出現延遲不愈、充血、水腫、化膿等感染表現,患者腹部感染切口長度均超過5 cm,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下分別行常規治療以及密閉負壓引流治療。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排除惡病質體質患者;③排除營養不良患者;④排除中途放棄治療,出院患者。
1.3? 方法
參與該次研究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給予抗生素。
1.3.1? 對照組? 患者均給予常規處理治療,專科護士配合醫生對感染切口行清創術,清除腹部手術切口壞死組織以及縫線,向患者腹部手術切口內填塞無菌紗布,紗條引流,每日按照無菌操作換藥、更換敷料,觀察傷口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待切口滲液較少、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時行2期縫合。
1.3.2? 實驗組? 患者給予密閉負壓吸引治療,專科護士配合醫生對手術傷口行清創術,清除壞死組織以及異常分泌物,再根據腹部切口長度將引流管置入創面,引流管硅膠胃管或一次性吸痰管,根據切口長度每隔1 cm剪一直徑0.5 cm的側孔,保持側孔不在同一方位。持續負壓引流組根據切口長度及感染層次,決定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和長度,引流管遠端及肉芽組織創面均用油紗包裹以保護肉芽組織,外加無菌紗布覆蓋,再用透明敷料封閉切口及創面周圍并妥善固定,將引流管與中心負壓吸引器連接持續吸引。調整負壓壓力為-125~-450 mmHg(-17~-60 kPa)之間。護理人員應定期詢問患者創口負面引流感受,若患者創口有出血、疼痛等癥狀應適當降低負壓,同時保證負壓吸引暢通。密閉負壓吸引時間在7~15 d,24 h不間斷吸引,每隔1~2 d換藥1次。待在創面的分泌物明顯減少、創面潔凈且新鮮肉芽組織生長較好時請醫生進行2期縫合。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腹部手術切口愈合情況,治愈:患者腹部手術切口與治療前相比創口膿性滲出物明顯減少,肉芽組織新鮮且填充豐富。顯效:患者腹部手術切口長度與治療前相比創口膿性滲出物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新生肉芽組織。無效:患者腹部手術切口長度與治療前相比創口膿性滲出物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肉芽組織較鮮且填充較差,需繼續密閉負壓吸引治療。總有效率等于治愈率與顯效率的和。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診療數據。③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治療效果滿意度,兩組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口頭詢問患者對臨床滿意度,臨床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3個等級,其中十分滿意率等于十分滿意個體例數占該組總例數的比值,基本滿意率等于基本滿意例數占該組共總例數的比值,不滿意率等于不滿意例數占該組總例數的比值。
1.5?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結果中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相關計量數據,兩樣本均數間用t 檢驗,結果中以百分比(%)表示相關計數數據,兩樣本百分數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腹部手術切口愈合情況
實驗組患者治療1周后腹部切口治愈率、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診療數據
實驗組患者平均換藥次數以及平均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抗生素使用時間耗時以及傷口愈合耗時少,見表2。
2.3?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治療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對臨床十分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均多于對照組,見表3。
3? 討論
據我國相關衛生部門調查研究顯示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常見腹部外科并發癥為切口感染,其中胃腸道疾病患者、肥胖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除此之外,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類型也是影響腹部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3]。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傳統治療為清創聯合切口敞開引流,該傳統治療與密閉負壓吸引治療相比,在引流過程中可因創面存在死腔或壞死物質未徹底清除,導致腹部切口在引流過程中出現引流不暢的情況發生,從而降低異常分泌物引出效果,易致使創口發生反復感染,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住院費用[4]。除此之外,傳統引流治療需將腹部切口縫線完全拆線,其切口暴露在空氣之中,增加了手術切口肉芽組織生長耗時[3]。密閉負壓吸引治療與傳統引流方法相比可為腹部切口感染創建封閉引流條件,減少腹部手術切口與空氣中粉塵、細菌接觸率,且負壓引流可促使手術切口腔內壞死物質清除,為肉芽組織生長創造有利條件,縮短腹部感染創口愈合時間[5]。
密閉負壓引流治療可減少感染創面炎性因子滲出,從而為感染創面構建液體平衡狀態,除此之外,在減少炎性因子滲出的同時可清除創面毒性分解物的分泌,增加機體對毒性產婦的再吸收,從而改善感染創面組織充水、水腫狀態。密閉負壓引流可對腹部術后感染創面造成一定的牽拉力,持續牽引可刺激交感神經,促使機體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血管活性腸肽等物質,提升血漿濃度,有利于感染創口新鮮肉芽組織生成[6-7]。郭巧麗[8]臨床研究顯示密閉負壓引流治療1周后治愈率為52.32%,顯效率為42.21%,均高于未實施密閉負壓引流治療的對照組,該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2周后治愈率、顯效率分別為60.00%、33.33%,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該次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均顯示給予密閉負壓引流患者單位時間內預后效果好。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平均換藥次數、抗生素使用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以及平均住院費用分別為(5.71±1.52)次、(6.25±1.24)d、(12.25±2.74)d、(11 000.62±210.32)元, 相關診療數據均少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分別為56.67%、40.00%,均高于對照組。對由此可見,密閉負壓吸引治療有利于腹部感染切口的愈合,可減少抗生素使用量以及住院費用,縮短感染創面愈合時間,有利于降低醫患矛盾發生率,提升患者對臨床治療滿意度。
綜上所述,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患者密閉負壓吸引治療效果明顯,有利于腹部感染切口的愈合,可減少抗生素使用量以及住院費用,縮短感染創面愈合時間,有利于降低醫患矛盾發生率,提升患者對臨床治療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唱寬,舒健,毛志剛,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開胸手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 25(3):94-96.
[2]? 邵永,朱孝成,李超,等.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嚴重腹部切口感染的臨床療效分析[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2017, 37(11):757-759.
[3]? 梁世榮,蔡建誠.改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腹部術后切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6,44(3):103-105.
[4]? 蔡中立,丁春萍,黃國勝,等.胸外科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的療效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 26(14):3252-3254.
[5]? 謝志芬,魏清風,鄭曉玲.持續沖洗加自制簡易密閉負壓引流術在1例腹部嚴重切口感染患者中的應用[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7,37(2):300-302.
[6]? 林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預防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9):77.
[7]? 翁黎明.腹部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及其防治對策[J].中外醫療,2013,32(16):94-95.
[8]? 郭巧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腹部手術切口感染護理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5):168-169.
(收稿日期: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