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作用下,網絡如今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生產最得力的工具之一。民以食為天,農產品的銷售市場與銷售效果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直接利益。試想如果農產品銷售不出去,那么農民群眾很有可能會認為種植農產品不適合自己轉而投身于其他行業,最后我國的農業將面臨只能進口的局面。為了減少這一危機,同時也是貫徹我黨的精準扶貧要求,就需要大力發展網絡農產品營銷技術與科技。通過搭載現代化網絡平臺,完成農產品各個框架的組織與建立,全力發展農村經濟,帶給農民更好的生活環境。本文以“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大背景為著眼點,分析可行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營銷;網絡營銷
前言:作為農業大國的我國,農村可以看做是社會發展的命脈之一,假設我國失去了農村、農業經濟,那么城市的發展也將一去不復返,無法保障城鎮的穩定建設。美麗農村的建設是廣大農民群眾一直所期盼的事情,我黨也在多次的報告中提出必須將振興鄉村作為時代的任務與時代的指標。在互聯網科技的支持下,這一要求漸漸成為了現實。當然如何最大化高新技術作用,帶給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環境仍舊需要人們的足夠關注。
一、振興鄉村途徑
我黨多次提出必須振興鄉村經濟,巧用現代化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時代價值與作用。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要不斷推動農業技術改革,創造更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經濟。“互聯網+”所表示的實際上就是現代農業的科技與經濟,是今后農業的未來發展前提。“互聯網+”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的研究趨勢與發展方向,帶動了農業產量與模式轉型。國務院指出需要明確新型農業生產的主體結構,將其作為農村經濟、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任務,便利化農業經濟,充分結合互聯網與農業之間的價值。最重要的就是構建龐大的數據網,隨后以數據網為核心,搭建服務平臺。平臺將成為農村地區經濟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切入點,帶動新舊能源轉換。加快農業經濟融合,培育更多現代農民人才。
二、大數據平臺搭設方法
1.搭設大數據平臺
平臺需要先設計整體框架,隨后設計布局結構,用自上而下的手段做格局布置、平臺設計。在實踐中需要嚴格按照模塊化原則設計,合理劃分組件功能與結構,分離系統管理流、控制流、數據流。以免管理任務與控制任務帶給數據負面影響,保障整體結構足夠穩定、數據訪問足夠高效。
平臺整體結構主要包括四個點即用戶層、應用層、網絡層與平臺層。用戶層就是各種用戶,包括生產者、農村企業、農戶、農場以及合作社。這里的應用層表示的是各種產品內容的管理與展示。網絡層就是各種網絡資源比如4G、3G還有WLAN等等,能夠將數據導入或者從網絡導出。最后的平臺層就是各種構建平臺組織所用到的硬件配備,包括網絡、存儲、主機。
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好農民的實際需要。用戶在平臺中掌握產品的生產過程用到了哪些技術,提前為使用這些產品進行準備,解決了產品結構優化過程。并且農戶還能夠從這一平臺中獲知各個地區的農產品價格與產量。根據農商給出的數據掌握各地農作物收成、價格創造更大的效益。平臺提供實時監測。當然平臺也有配備檢測系統,該系統可以為有關部門提供農產品各種數據,以便更好地管理農產品、經營管理、農業生產模式。提供更準確、科學的指導意見。
2.大數據平臺的維護管理
平臺主要就是存儲服務、連接服務與存儲設備等等,當然這些設備與系統通常由配備管理軟件、核心軟件。用統一管理方式管理,保障了平臺管理效果與監控質量。
后臺模塊在整個系統中的作用是最為重要的。后臺模塊的功能與作用具體包括:首先是設置權限,權限的設置能夠為用戶通過更安全的服務。工作人員負責內容修改與添加。賬戶權限的劃分、創建都交由管理員,審核內容的時候則需要審核員出列。
其次是數據管理。網絡會產生非常多的數據,這些數據對于企業的運營而言意義十分突出。要充分發揮數據網絡技術價值,根據用戶群體情況與需求,包括云計算設備創建大數據庫,為人們提供相應服務。
最后是管理系統。在平臺中需要設置專人負責管理,擔任管理員確保平臺能夠穩定、安全運轉。
3.開發APP
要打造適合農村經濟的軟件,圍繞農民實際需求設計APP軟件,發揮APP軟件真正的價值。軟件必須滿足農業發展需求,APP的主要作用就是配合大數據平臺提供的數據信息,獲取用戶需求、用戶資料。開發APP使用行業主流軟件和語言,利用SQL數據庫與云計算平臺提供流暢信息、流暢資源。
4.集成系統
現如今微信是人們最常用的一種交流軟件、社交軟件。有資料顯示截止到2017年,微信日登陸數量已經來到了9億之多,并且開放平臺中月活躍賬號數量也有高達350萬個,每個月有參與各種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數量為8億之多。各種各樣的微信小程序成為了許多人平時離不開手的重要程序與軟件。
平臺使用了移動端與PC端兩個渠道用作微信平臺、程序開發。公眾號可以用作推送農業文章,吸引農民群眾以及感興趣的人。小程序可以開發各種各樣的小程序、小軟件,解決單一服務本身的弊端和問題。當然微信程序與平臺還可以建立線上線下整合渠道,發揮商品價值,最大化商品品牌影響力,推動與帶領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打響招牌。要充分互補農村實體經濟與網絡技術的優點,推動農村電商技術與能力獲得更全面的進步。
三、大數據平臺功能
1.推廣服務
當代農民大多或多或少對現代科技有一定了解,對此可以建立推廣研發中心,為農民群眾提供相應指導服務。系統主要包括發布各種農業先進技術、農產品各地價格情況、市場預測報告等等。這些服務將成為農業管理者與生產者學習技術最關鍵的途徑,能夠及時將農業成果信息與技術信息傳播給群眾,方便了農民群眾學習各種先進技術與科技成果,解決了生產問題。網站除了可以用做宣傳,同時也可以作為商品供求信息的刊登欄。客戶與消費者可以在這一平臺中找到自己的需求,實現商品的有效銷售。
除此之外系統還能夠為農民群眾提供各種農產品的天氣、土壤、產量情況,分析各個地區的商品需求。通過利潤、成本的對比,幫助農民群眾掌握今后的作業價值趨勢,使農民群眾更加合理地安排與優化種植,創造最大化經濟效益。
研發中心、推廣中心是這一過程的樞紐,用各種專家服務,比如電話咨詢、網絡視頻等等渠道幫助農民掌握正確的施肥方法與種植思路,妥善解決農民的生產技術性問題。
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衛星技術整合現有的各種信息資源,做好信息技術全方位滲透,不斷完善與修復農村信息技術與科技,保障網站質量,拓展科技信息容量。確保信息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與共享,為農民提供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務。
2.專家系統
當前很多農村地區留守的人員都是老年人與小孩,文化程度不足,并且很多農村地區甚至存在缺少電腦的問題。但是這些農村人口大多人人都有手機,所以在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時候可以將重心放在手機終端技術的開發,利用專家技術組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幫助。可以建立相應的數據庫、數據源,農民自行從數據庫中查找信息,妥善處理銷售、生產加工、種植一類的問題。
農民可以用語音的方式上傳資料與圖片,由系統進行匹配為其安排專家。專家與農民利用這一平臺與渠道進行對話,順利解決生產中的一切難題與技術性問題。
3.農產品展示
我國有許多的農村,不同農村生產的產品不盡相同。當然雖然這些地方的農產品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品牌效應,缺少社會知名度。很多地區雖然有建立公司或是合作式,但是分散經營仍舊是主流模式,無法體現合理價值。地方政府可以用組織、篩選的方式有待當地特產,將合作式引導到網絡平臺,集中推廣產品。在保障產品品質的基礎上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化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要做好產品包裝的優化處理,用社會化營銷、全民代言的方式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利益。當然政府也可以直接介入參與到監督過程。
展示特色農產品以及建立完整的營銷系統都要和當地的特色化產業傳統。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客戶群體,做好產品結構的重新組織與定位處理。精準定位,共享流量,不斷壯大與培育新型農業經濟,主動吸引多元化資本介入,提高農業適應度,找尋最合適的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獲得最快速的發展。
4.農產品檢測追溯
以農產品的流通情況,在農產品檢測系統、運輸系統、銷售端口中嵌入追溯系統,為所有的農產品設立單獨的編碼,這些編碼將會成為農產品流通查詢終端與信息采集終端。這一系統和追溯系統的連接能夠幫助管理者及時了解農產品流通情況,并且利用和入網企業的信息模塊整合,可以幫助消費者全程回溯產品信息。比如消費者在拿到商品以后,只需要根據箱體或者包裝上的編碼就能夠查到這批商品的運輸情況、銷售情況、加工情況、生產情況、供應時間與產地,甚至是了解到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氣候條件等等。精準的信息讓消費者買得放心、買得舒心,實現了用戶與產地之間的無縫銜接。統一化、一體化動態管理可以讓消費者直接了解到農產品的運輸、加工、生產特征和環節,減少了安全隱患。
四、結語
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情形可以看出,不完善的體系以及低下的服務效率都是阻礙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過多的碎片化現象以及不完善的網絡架構無法為人們提供足夠多的幫助。農戶需要擁有先進的科技服務與支持,而目前很多農民群眾欠缺相應的網絡知識,閉塞的信息資源獲取是農產品銷售路徑單一、流通不暢的根本原因。本文以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為根據,利用平臺化運營與管理農產品,發揮大數據技術價值與優勢,用互聯網的渠道打開農民群眾新的發展出路和根據,實現了產業資源循環利用,能夠打造智慧化農業時代經濟。既保障了農產品本身的附加屬性和價值,同時也開創了現代化農業經濟產業鏈條。
參考文獻:
[1]鐘濤.“互聯網+”時代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9(22):76-77.
[2]周麗琴.“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思考[J].山西農經,2019(11):75.
[3]胡益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網絡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1):143-145.
[4]李陽,雷進,孫龍飛等.京郊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發展策略及未來趨勢[J].農業展望,2018,14(10):81-84.
作者簡介:張小寒(1979.08- ),男,漢族,湖南衡南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數據管理、職業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