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清

摘要:自古以來,玉石雕刻藝術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玉石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最初起源用于祭祀的神玉,到象征權力的王玉,再到步入尋常百姓的民玉,玉石雕刻的發展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本文就玉石雕刻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探析,從玉雕雕刻的歷史起源來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歷史背景;其次就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對玉石雕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簡要闡述當代玉石雕刻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玉石雕刻;傳承與創新
一、玉石雕刻與中華傳統文化
玉石雕刻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一度被譽為“國粹”。玉石雕刻的發展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玉石雕刻藝術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縱觀我國的玉石雕刻藝術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并在其后的數千年直至今天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玉石文化。玉石雕刻歷史起源于8000年前的石器時期,這一時期的玉石雕刻主要用于裝飾和生產工具所使用,伴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人們將一些美麗的石頭制成了裝飾品佩于身體,其玉件粗獷洗練,造型生動;夏商周的“禮制玉”成為社會等級的標志,玉石被認為是凝聚了天地的精華而成,被視為祭祀神靈的神物賦予了神性,也成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載體;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裝飾佩玉成為了主導,夔龍、夔鳳、勾連云紋等裝飾紋樣形成風格,雕工也更加工整;漢代是中國古代玉石雕刻發展的高峰,出現了很多被后世所驚嘆的隨葬玉器。其大多造型渾樸,琢工厚重;唐代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玉器佩飾的紋樣多以佛、飛天、仙女為主,琢工精致,形象靈動;宋元時期由于政治經濟的繁榮,開始興起了藏玉雅風,玉石雕刻作品數量增多,品式豐富;明清時期的玉石雕刻不僅出了宮廷御作,也出現了民間作坊。工藝日益精湛,樣式也趨于豐富;清朝的琢玉工藝達到歷史最高峰,玉石器皿多仿青銅器,擺件題材形式多樣,人物、吉祥圖案、花鳥、走獸等極為豐富。
玉石雕刻的發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藝術形式和工藝技藝的特點,經過了數千年的不斷發展與演變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標志。中國的玉石雕刻不僅體現出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方式,更凸顯出了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逐漸地融入了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隨著對玉石雕刻的要求不斷提高,其品種和琢玉工藝也不斷地發展,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玉石雕刻的傳承與創新
1.文化和匠心的傳承
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石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是玉石雕刻的根基,只有在創作中融入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體現玉雕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只有不斷創新,玉石雕刻藝術才能實現更大價值。《禮記》里有句話,“玉不琢不成器”這是古人對玉的認知,美玉都是要雕琢的。時至今日,依然有這么一群匠人傳承著這個古老的技藝,為世人展現出玉石最美的一面。
2.雕刻手法和題材的創新
在玉石雕刻題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工具也在不斷革新,新技術在給工匠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雕琢手法上的創新帶來了可能。在題材和雕琢手法上可以大膽汲取西方雕塑作品的精華,使現代的玉石雕刻作品在中國傳統玉石雕刻夸張和生動的造型上添加西方雕塑的體積感和張力。而在題材方面,中華古代傳統文化的主要經驗和積累給了現代玉石雕刻充足的養分,因此也可以結合古意適當加入一點現代元素。
三、結語
中國玉石雕刻藝術是華夏文明的奠基石。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鮮明的表現形式、豐厚原質的文化含蘊豐富了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化資源寶庫,同時彰顯了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特有的哲學理念、美學意蘊、文化精神是當代中國玉雕藝術所不可或缺的傳承與創新的因子。在人類觀與大文化的視域下,回溯中華民族玉石文化,放眼當代玉雕藝術發展狀貌,探究中國玉雕藝術所蘊含的積極文化意義,進一步拓展其當代性價值具有巨大的范型意義。[1]玉石雕刻藝術通過一代代玉雕人經過幾千年不懈努力的創新和傳承,作品不僅是藝術品,也是中國玉文化的載體,更是承載了玉文化的本身,也體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需求。將玉雕藝術推向了如今的藝術巔峰,西學東漸、繼承傳統,開拓未來。[2]
參考文獻:
[1]劉暢.傳承與創新:中國玉雕藝術的當代表達[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15 (04):51-54.
[2]潘文兵.玉雕設計與制作的傳承創新[N].安徽經濟報,2016-07-29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