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華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巧妙地課堂提問能打開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創造欲和競爭欲,讓我們的數學課堂魅力無窮。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藝術
小學生性格活潑幼稚,非常好動。如果沒有新鮮的事物,沒有生動的情節;很難讓他們感興趣,更不容易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現在的教學是在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應注意提問的藝術,精心設計問題,既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要符合生活實際,還要給學生的思考指明方向;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經過不斷的探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幾點設疑的藝術。
一、設疑的明確性
設疑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只有問題明確,才能導向思維發展的方向。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引入1/2+1/3后提問:同學請看,這兩個分數有什么特點?結果答案不一。有的說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有的說分子都是1;也有的說它們都是真分數。顯然設疑點不明確,造成思維零散性。如果改問: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為什么?這樣的設疑既明確,又擊中了知識的要點,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設疑的思考性
新課標要求,課堂上不能擠占學生的時間,要把一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去發現、去講解。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置疑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疑。尤其是在思維的轉折處設疑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加深和建構所學的知識。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利用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圓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聯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圓的什么?為了適時設疑,教師可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設下疑問:在拼擺過程中,注意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很快導出:圓的面積 = 半圓周的長×半徑 = 2 r/2×r = r·r = 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
三、設疑的多向性
首先要讓學生的思維多向。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學生的思維要躍出線性思維的軌道,向平面型立體型思維拓展。因此,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向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信息單向傳遞的被動局面,使課堂呈現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多元互動局面。
四、設疑的巧妙性
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于激疑思或“無疑”處設疑。或在內容深處、關鍵處、結合部設疑,使課堂教學時有波瀾。如:在講“循環小數”二節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疑問:“你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下題的結果嗎?60÷15=?384÷12=?128÷11=?前兩道題學生很快就算出了結果。最后一題卻讓他們抓耳撓腮,算不出答案。有同學說:“這道題出錯了!”我故意很詫異:“錯了,怎么錯了?”學生們便異口同聲地說:“除不盡,一直除下去總會重復出現3、6兩個數字”。我還是很疑惑地說:“噢,是嘛!大家跟我一起除。”于是,我在黑板上板書下了除的過程。當除到小數點后第9位時,我說:“喲!還真是象你們所說:有兩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時,我趁機引入課題并揭示了循環小數的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是問題壘成的思維之山,在數學中問題無處不在,疑問無處不在。注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把握有效的設疑時機,采用合理的設疑方法,講究設疑技巧,使教學形式活潑多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樂學、會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必將為全面實施新課標,不斷深化素質教育,開辟一條大面積提高數學創新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出版社),2005.
[3]課程·教材·教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第5期.
[4]許科勤.小學數學教師[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7,8期: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