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華
摘 要:文章首先介紹了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課程改革原則,重點分析了加強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高職教師應當加強對理論教學的重視,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加強教學實踐,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改革目的,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教育事業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較之前相比也取得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各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設備也被引進到高職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的實際教學中。然而我國高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政府部門、社會企業、校方以及教師及時采取有效策略加強課程教學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由于高職院校教學方式與高中和大學相比都存在明顯區別,這就要求高職教師不能采用本科的教學體系,其應當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社會需求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的教學,這樣才能增強高職學生的競爭力,提高教學水平。部分高職學校的教師不重視自身教學實際,一味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取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很難理解教學內容,知識掌握也不扎實。教師的課程任務布置不合理也會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學生不重視整體的學習流程也不重視進行課程實踐,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進行良好應用。教學體系混亂不僅會導致課程劃分不明確,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教學隨意性過大,使校方無法對教學過程進行規范化管理,進而無法體現高職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課程內容不全面
高職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就會導致高職教學特色無法突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進程,使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不符合崗位要求還會導致學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廣告策劃與設計方式也越來越全面,學生需要學會使用先進的工具來提高設計的實用性與創新性,單一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設計行業的發展需求。廣告策劃與設計專業的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操作技能,還應當全面了解與廣告策劃與設計相關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課程教學內容的橫向結合,重視理論知識以及設計學知識的講授,逐漸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以及工作技能。只有良好地結合課程內容與技能訓練才能滿足設計行業的發展腳步,使學生不會被社會發展所淘汰。
(三)缺少實踐活動
社會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就是學生不僅應當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還應當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加強高職學生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藝術素養不斷提高,其對設計作品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這就導致傳統的設計以及繪圖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用戶的實際需求,學生需要利用計算機以及相關軟件進行設計,因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校的硬件設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依然存在,這就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設備較落后,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設計實踐與演示。
(四)教學方式單一
高職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需要依靠計算機進行教學演示,而教師一味依賴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就會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被剝奪,學生只是被動地在學習知識而無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思考,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與實踐力。考核方式單一也會導致學生的創造力無法有效發揮,只是通過期末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全面性,這樣還會導致學生不重視課堂學習以及社會實踐,這不符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課堂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也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設計能力與專業技能,無法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設計知識,師生之間也缺乏有效互動。
二、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原則
隨著我國多媒體和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廣告的需求也逐漸增加,這就使得廣告策劃與設計的創新性得到明顯增強。高職院校的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時應當加強對于學生學習狀態以及個人能力的了解,同時還要結合廣告市場需求,加強學生的設計實踐。只有以課程實際教學特點以及社會發展需求為基礎才能實現課程教學改革積極作用最大化,推動我國廣告策劃與設計行業的創新發展。
(一)重視課程的適用性
高職院校的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應當分析社會對高職廣告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然后再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過程的適用性,使學生在參加工作之后可以很好地勝任自身職位。高職學生不僅應當具備藝術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同時還應當很好地適應社會,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應當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基礎。
(二)重視內容的應用性
高職院校的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應當突出設計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使班級學生充分了解當前社會對于廣告設計的要求和標準,進而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強練習,全面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以及設計能力。
(三)重視過程的規范性
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的專業性較強,其對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及審美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還應當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發展趨勢捕捉能力,因此高職教師若想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就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實踐教學。
(四)重視方式的合理性
我國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社會企業等用人單位聯合培養的方式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這樣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可以有效提高個人動手能力。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還能加強學生對設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做到學以致用。
(五)重視能力的綜合性
高職學校在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時應當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關心與培養,保證學生在身心健康的條件下提高個人能力。團隊意識與協同意識對于廣告策劃與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高職教師重視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大局意識,使學生具備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這樣才能滿足設計職位的需求。
三、加強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
教學改革的策略
加強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政府、社會、校方、教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國政府部門應當不斷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完善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流程。社會企業也應當加強同高職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幫助高職院校健全自身教學體系,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應當加強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重視,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廣告策劃與設計專業的學生也應當聽從教師的指導,加強策劃與設計練習,全面提高個人設計水平。
(一)重視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高職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全面掌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知識以及設計方式,充分意識到課程教學要求以及社會實際要求,規范學生的設計行為以及設計流程。學生在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之前首先應當對廣告學知識有著充分的認識,然后教師再運用廣告策劃與設計方式與設計原理進行課堂教學,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設計技能與藝術素養。之后學生就可以通過日常學習與實踐加強對設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可以逐漸提高自身的策劃能力與制作水平,根據個人創意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這樣就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進而全面提高我國廣告設計水平。
(二)增加教學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的學生應當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在投入工作崗位之后充分發揮自身實力,勝任設計工作。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加強教學實踐,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當教育學生重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通過有效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設計能力進行考核,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校方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藝術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參觀,加強與廣告設計企業的溝通,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習機會。通過這種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系統地掌握廣告學知識以及策劃與設計方式,學會撰寫設計文案,學會利用新媒體進行創意設計,進而顯著提高個人設計水平與策劃水平。
(三)豐富教學方式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于廣告策劃與設計學習的興趣,進而顯著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高職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采用新式教學工具進行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有效拉近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生活狀態的了解。例如高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的教學視頻,運用相關軟件向學生演示廣告設計過程,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際表現力。教師在教學結束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針對自身不了解的內容以及新的廣告創意向教師提問,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引發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思考,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
四、結語
我國高職院校的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的任課教師應當意識到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加強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而使學生可以熟練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曾竹竹.應用型人才培養下高校《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明日風尚,2017(16).
[2]馬亞瓊.“以賽促學”模式的廣告課程教學改革探析:以“廣告策劃與文案寫作”課程為例[J].傳媒,2018(24).
[3]徐賽華,張翔.基于電商視覺信息傳達的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移動廣告策劃與設計”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12).
作者單位: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