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思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現狀,借鑒歐洲先進藝術教育理念,探索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從中汲取新觀念和方法,以改進我國的高職院校音樂教育。
關鍵詞:高職;美育;音樂教育;普及
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需要培養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從現狀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由于素質教育很難評價和量化,所以怎樣培養高素質人才還在積極探索階段。本文主要研究非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教育問題,結合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探究音樂教育在高職美育教育中發展的新方式。
藝術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的作用已無須贅述。更重要的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如何適應當下飛速發展的國際形勢,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改變保守的重技能、輕素養的觀念,讓學生有更好的接受藝術教育的環境,有更好的自主發展空間。當今社會頻繁出現的高學歷、低素質的現象,為教育者敲響了警鐘,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最薄弱的是美育,這是客觀事實。隨著全面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陸續出臺各項加強美育教育的政策文件,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和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對學校美育提出了重要指示,這些重要指示和意見,是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根本指南,指明了前進方向,引起了在校教師和社會的廣泛共鳴。
1 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現狀
美育教育包括專業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教育,二者的培養目標不同,前者是培養藝術專門人才,后者的教育目標是以藝術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人文素養。高等職業教育的美育目標為普及藝術教育。當前中國高校的美育教育體系還不完善,高職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更為落后。公共藝術課和藝術實踐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沒有把公共藝術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部分高職院沒有開足開齊美育課程,有的院校甚至沒有開設美育課程,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有的院校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但課程隨意性較大,不成體系。究其原因,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美育的育人功能、重專業輕素質、重比賽輕普及、師資配備不足、硬件條件不夠等,這些都是當今美育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現實情況。
2 高職院校中音樂教育的現狀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藝術素養和普及藝術教育有關鍵作用。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有針對性的調查得出,從學生層面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音樂知識較為缺乏,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大部分集中在流行音樂方面,對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形式知之甚少,更不用談樂理知識、音樂賞析和對作品的深層次理解了。升學壓力導致中小學對藝術教育不夠重視,學生在學校無法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有條件的學生會在課外學習一門樂器或者聲樂技巧,這部分學生大約占高職在校生的0.5%,在沒有開設音樂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中,這部分學生會成為學校文藝演出、校內外參賽、藝術社團的主力。在對2019級新生的調查問卷中發現,沒有學習過音樂知識又非常渴望學習藝術知識的同學大約占新生報到人數的89%,對音樂感興趣、想參加藝術社團和藝術實踐的同學大約占新生報到數的60%。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缺乏和對藝術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從師資方面分析,在沒有音樂專業的高職院校,音樂類課程沒有設專職教師,全部為兼職教師,課程都為選修課,這就造成有本職工作的老師按照自己的專業所長或是以評職稱為目的開設的音樂課程隨意性較大,在課程設置上雖有理論、欣賞等課程,但都獨立存在,不成體系,是否是以普及藝術教育作為開設目的缺乏論證。
3 西方國家藝術教育的發展和普及
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對音樂教育相較于國內高等院校要更加重視且更加規范。英國劍橋大學在1464年就開設了音樂欣賞類的專業課程;美國哈佛大學在1870年不僅開設了音樂相關課程,還將其納入必修課教學計劃;法國的公立音樂學院數量眾多、學費低廉,并設有兒童培訓班,并大力普及合唱教育;我國當代的音樂教育是借鑒蘇聯的教學模式,所以俄羅斯的學院派教育與我國實屬一個體系。俄羅斯及其他歐美國家音樂基礎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以俄羅斯和法國為例,藝術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兩國人民在藝術領域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推動了世界藝術前進的步伐,創造出無數經典的藝術作品,成為世界藝術的瑰寶,這些成就和優秀的藝術教育歷史是分不開的。俄國早在彼得大帝時期,其藝術教育就已形成良好的風氣,在十月革命以后,俄羅斯教育者認為“去除美育的勞動和科學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欣賞和創造的樂趣是勞動和科學的終極目的”。[1]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11年義務教育,在聯邦教育標準中,減少了說教性的知識,增加了藝術教育內容;在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中開設了音樂、造型藝術和世界藝術文化,音樂課在普通學校是必修課,每周開設兩學時的音樂課,音樂課的內容是以音樂知識、音樂欣賞和合唱課為主;而在職業院校里開設的藝術類課程和學時則更多,音樂課有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在俄羅斯聯邦教學大綱中寫道:“請音樂教師們牢記,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這首先是培養人。”[2]學校音樂課的培養目標是豐富人的精神,提高音樂素養、對音樂的熱愛和欣賞優秀經典音樂作品的能力。俄羅斯在藝術課程的設置上大量注入了民族性的特征,俄國本身就有大量杰出的音樂家和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使俄羅斯歷史文化成為藝術化的再現,使學生的民族意識得到強化。在學校擔當藝術教育主體的同時,還在藝術活動場所中開展了補充性的藝術教育。不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有數十個博物館、音樂廳、歌劇院、畫廊等藝術補充教育機構,中小城市都建有自己的博物館、音樂廳、畫廊、歌劇院。在這些地方,學生可以免費或者半價進入參觀。筆者在俄羅斯學習研究時,時常遇見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實地考察講解、到劇院和教堂開展藝術實踐,學生在這種藝術體驗中得到熏陶和成長,作用是最為直接有效的。
法國在19世紀末建立了金字塔式(3級音樂學院制度)音樂教育機構,這些音樂教育機構的設立為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無論是音樂學校和音樂學院建設的數量與教育水平,還是接受音樂教育人群的數量和層次,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在當時也令歐洲其他音樂教育發達的國家羨慕不已。20世紀是法國音樂教育的重要發展階段。法國文化部在1966年組建了一個音樂處,改革和優化舊式音樂教育制度。到1999年,法國共成立兩所國立高級音樂學院(巴黎、里昂)、34所地區公立音樂學院、105所公立音樂學校、225所市級音樂學校。另外,法國還有23所綜合大學下設的音樂學專業(87所公立的綜合大學及一些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學校)。為了滿足大多數人對普及藝術教育的需求,巴黎在全部20個區均設有音樂學校。法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這一點也體現在音樂教育方面。法國的87所公立大學及上述提過的音樂學院、音樂學校全部是免費的,入學后,每年需支付150~250歐元(地區差異)左右的學籍注冊費。自2018年開始,法國境內所有小學均需設立合唱團,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強制性措施。公立音樂學校開設音樂相關課程,包括樂理、合唱/樂團、專業課(此三門為必修課,其他課程根據學校不同略有不同)。因為音樂教育的普及性,絕大部分學生在升入大學時都擁有至少1~3種藝術特長,所以法國境內公立大學都有自己的合唱團或者樂團,或兩者皆有。從小學至大學,學校都會定期組織公演,絕大部分的城市、地區會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公演活動。一般情況是每學期3~4次小演出和1次大演出。小學生多在學校禮堂或地方小音樂廳等地公演,大學生則多在教堂、大音樂廳等地公演。
4 借鑒先進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新模式
經過多年的音樂教育和社團指導,筆者發現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對音樂藝術不僅是愛好而且是很有追求的,但是因為地區教育差異,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音樂素養差異很大,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進入高校后,學生渴望接受藝術的教育和熏陶,有特長的同學會選擇加入學校的藝術社團,但是因為學校師資力量的制約,無法得到專業教師的引導,長此以往不但藝術素養沒有進步提高,反而可能出現技能和素養上的倒退,讓人惋惜。既然高校師資力量和學生本身的音樂素養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提升,那么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多年來研究出的普及藝術教育的新模式——普及合唱藝術。合唱藝術作為普及性最廣、參與度最高的藝術形式,得到了西方高校的普遍認可,在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中,無論是綜合類還是理工類院校,都設有自己的合唱團和常任指揮,這種音樂形式容納度高、參與度高、學生的接受度高,相較于需要多年培養的其他音樂表演形式,受眾面更廣,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參與藝術實踐的舞臺。
國外先進的藝術普及教育體系和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藝術教育實踐和改革,雖然我國較早出臺了美育的相關政策,但是執行起來卻有相當大的難度。高職教育中的藝術教育不應該再以應付上級檢查、滿足節假日活動或者僅針對發掘藝術專業人才而實施,而是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針對學生特點,編寫藝術課大綱和教案,明確高職院校美育的目的和培養人才的目標。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但是不能照搬,國情不同,國民藝術積淀不同,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汲取優秀教育經驗,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最大化地普及音樂教育,普及合唱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杰出人才。
國家和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著全民藝術普及的整體氛圍。藝術素養不是欣賞一場歌劇、聽一場管弦樂或者觀賞幾次畫展就可以提高的,藝術教育需要國家層面的強制性措施,對各教育階段作出明確的規定和制定有效的措施,進行系統的培養,加強補充性藝術教育,才能使全民的藝術素養得到有效提升。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逐漸增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強化和社會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學生的音樂基本知識較往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雖然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推動高職院校的美育教育發展,突出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普及合唱藝術,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優秀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黃作林.俄羅斯當代藝術教育探微[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16-120.
[2] 鄧紅紅.俄羅斯學制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教育探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