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科學內核、民俗文化和人居環境藝術的關系及對當今美麗中國建設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科學內核;美麗中國;民俗文化;環境藝術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幾千年來深深地根植于民俗中,體現出敬天法祖的建筑規劃特色,是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一套體系完備、流派紛呈的建筑文化傳統,是東方儒釋道結合的建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居環境方面的評價體系。與西方建筑文化分屬兩種學科體系、兩種思維方式、兩種建筑文化傳統。其學說雖然有些玄學、迷信的成分,尤其是陰宅學說,但陽宅學說有很大成分的合理的科學內核,已引起世界各國眾多學者的關注和重視。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文化日益自信,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科學成分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承認,并體現其當代價值。
1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科學內核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現實中確實存在相對較好的、適合人居住生活,能給人帶來愉悅與幸福感的人居環境;人們本能地選擇、建設和創造適合自己生活的便利、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包括城市、村落、住宅。便利、舒適、安全、美麗和富有特色的人居環境能使居住其中的人們的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鼓舞,使人擁有美好的感情,以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
20世紀初,西學東漸,西方近代科學文化,包括地理學、建筑學傳入中國,東西方文化發生面對面的碰撞,由于西學統治著世界的學術殿堂,當時的知識精英對于與西方學術傳統相抵牾的中國傳統學術,包括中醫、中藥和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等基本采取蔑視的態度,往往斥之為封建迷信。在全盤西化的世風下,北洋政府甚至命令禁止中醫、中藥和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人定勝天”“徹底清除舊社會物質文化”的口號下,以拆除北京舊城為榜樣,大量拆除古城墻、古建筑,對中國古老的建筑及蘊含其中的建筑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代之而起的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布滿了克隆外國的西式建筑,以洋為榮,盲目地把外國的東西放到自己祖先的牌位上,致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個性、民族個性和文化內涵的建筑比比皆是。
20世紀70年代至今,在國際上,與“全盤西化”的潮流相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成為熱點,中國古代的儒道文化與人居環境學說也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和人士的關注、重視和研究。
關于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到底是什么,是科學、宗教還是迷信這些問題,美國伯克利大學研究風水學的博士尹宏基教授認為:“結論是風水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西方沒有與風水相當的概念,也不能按西方的標準將其歸類。風水是一門使自然環境概念化的獨特的綜合理論體系,其宗旨是通過指導人們如何選擇吉祥環境及怎樣營建與環境相協調的建筑實物(如房屋及城市)以達到調控人類生態環境的目的。”
源于西方的地理學認為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界,只有生物圈和人類是有生命的有機界。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則認為不僅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認為天、地、生、人組成的整個宇宙都是有循環、輪回,有新陳代謝的有機體,是有生命的。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希臘和印度發展機械和原子論的時候,中國則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
東西方的建筑文化思想明顯體現了東西方思維方式和整體宇宙觀的差異,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利高津認為“西方的科學家和學術家習慣于從分析的角度和個體的關系來研究現實,而當代演化發展的一個難題,恰恰是如何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世界的多樣性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于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諧調和協同”。西方的地理學善于分析解剖,而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則善于從“天人合一”的整體、有機性來認識天、地、生、人的關系。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關于建筑和天、地、人三者相互之間關系的哲理性認識及其對中國城市、鄉村和建筑規劃產生的絕妙效果,使其在當今世界越來越受青睞,世界范圍內,美、日、韓、俄、德、法、英等國家的建筑規劃師們對中國的傳統人居環境學說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相關研究和論文層出不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科學內核也將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2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融入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建筑民俗文化
民俗是反映人們對自然樸素的洞察力和直覺能力的活生生的傳統文化,從世代相傳的民俗傳統中,可獲悉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是研究文化地理學、建筑規劃學很有價值的工具。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作為一套東方文化特有的理念和思維模式,不僅體現在中國古代城市、鄉村、住宅的選址和規劃布局中,而且還滲透、積淀為中國人心理層面上的審美取向,成為中國人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如今民居中依然常見照壁、玄關、抱鼓石、石獅子、泰山石敢當等,表明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與億萬百姓的密切關系,這些都是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滲透、融入民俗生活的例子。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概念術語,如形、勢、氣、脈、穴、龍蟠、虎踞、靠山、照壁等詞廣泛地應用于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學、繪畫、戲曲、棋藝中到處能找到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概念、術語和意境。當代建筑領域出現的仿古、尋根、鄉土、回歸自然、以人為本等趨向和追求都有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影響的因素。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是以儒家為主,儒釋道結合的建筑文化。儒家文化可分3個層次:一是以“仁”為核心的精神觀念層面,二是以“禮、樂”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層面,三是以宅、邑、鄉、鎮、城、市等為表現的物質層面。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追求選址布局的和諧,環境布置要有詩、樂、禮、孝、忠、義、信等傳統文化的氛圍。安徽徽州留下的眾多古村落,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宏村和西遞等,在村落選址規劃布局及民宅的室內布置上無不體現出濃厚的儒家氣息和傳統人居環境原則。北京、西安等古城作為世界城市規劃的經典之作,更是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應用的最佳代表,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和建筑巧妙結合的典范。
3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是東方詩性的人居環境藝術的體現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是一門科技藝術,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美、吉祥美和統一美,它既追求建筑景觀的韻律和節奏,又追求東方建筑的浪漫情懷和風格。所以,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是東方詩性的人居環境藝術的體現。
人的詩性因景、因情而生,每臨名山大川、美景勝跡,賞心悅目之際,往往詩性勃發,贊嘆不已。人居環境的詩性就是“景中有詩”——人居環境和建筑布局中含有的詩意。欣賞在自然環境之中巧妙添加的人工環境藝術,所得的快慰源于那一處人工建筑和景觀共同表現的意象、意蘊,而不在建筑物的物質本身。特定的意象和其可能表現的藝術情趣、氛圍以及它們所觸發的聯想和想象,便構成了詩的境界。
有了自然環境美的依托,再加上建筑規劃設計師的藝術創造,便可以創造詩性的出神入化的人居環境;平凡的自然地理環境經過藝術家的創造,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在人居環境設計中,現實的自然環境只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建筑規劃設計師的創意才是成功的關鍵。可以說,人居環境的詩性境界是一切建筑藝術生命的核心。
中國傳統建筑師在人居環境規劃中往往出奇制勝,依據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建筑實體融入自然環境之中,不僅注重建筑物的功能與結構,更運用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手法,把建筑與地域、民俗、人的精神需求結合起來,使之成為與天地人有機結合的詩意的建筑景觀。
4 結語
建筑及環境藝術如能參照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中天人合一等科學內核,則不但能創造舒適、便利、安全的人居環境,更能創造賞心悅目、富有詩意的人居環境。
對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的批判性繼承,堅持并發展中國傳統人居環境學說中的科學成分,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推進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美麗中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理念對當代城市設計的啟發[J].世界建筑[J]. 2000(01):82-85.
[2] 羅玉明.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的人文藝術特征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03):26-27.
[3] 于希賢.人居環境與風水[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袁良忠(1967—),浙江磐安人,本科就讀于浙江大學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碩士就讀于浙江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專業,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音像技術教研室主任,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演出場館設備專業委員會常委,主要從事演藝科技和設計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