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 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必備的教學資源和技術手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具體歷史情境、還原真實歷史現象,變抽象為直觀,化虛擬為現實,化靜態為動態,使歷史課堂充滿趣味性、新穎性和娛樂性,更加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而實現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有效性
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具體歷史情境、還原真實歷史現象,將教學內容變抽象為直觀,化虛擬為現實,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圖文聲像結合的多媒體動態展示,讓歷史教學充滿趣味性、新穎性、娛樂性,更加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F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在教學流程的“起承轉合”中,如何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以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一、課前干預,促進自主學習
在進入課堂學習前,可以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傳統的自學,一般由教師設計問題或是布置查閱資料,學生積極性不是很高。結合現代信息時代學生的認知特點,本階段以自主探索學習模式為主,可以由教師設計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網絡平臺如QQ等發布,要求由每個學生在群里解答,也可以讓大家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合作交流后再進行解答。當然教師在這一模式下,必須做足功課,提供大量信息資源以方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查閱,并及時關注QQ群中的疑難問題,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1.微課發布,指向教學重難點
微課是教師在課前圍繞某個知識點,根據制作好的課件,借助錄屏軟件,制成一段小視頻。微課發布到班級群,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輕松的環境和自由的平臺。比如在本課中,就可以“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這兩個知識點制作微課,提供文字介紹、圖片資料、音像資源等,配上老師的解說,讓學生在課前對教學重難點有所了解,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突破。
2.信息處理,形成初步重構
該方式也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信息收集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教師預先向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指導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并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老師提出的學習目標,瀏覽相關資源網站,下載學習需要的資料,完成史料搜集,獲取有用信息。如本課可以預設這么幾個有啟發性的問題:漢武帝為什么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經過哪些地方?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意義?這一系列直逼重點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獲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思考題進行信息取舍,完成相關資源的搜集,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初步重構,為現場課堂教學交流與展示做足準備。
3.交互式學習,促進學習與交流
利用電子白板共享功能,允許多個用戶共享電子白板,共同討論學習內容。如在本課教學中,可以根據人物把學生分成“漢武帝組”“張騫組”“班超組”,也可以根據事件分成“絲綢之路組”“西域管理組”“一帶一路組”。學生將根據自己的喜好與不同的出發點,組成不同的主題小組,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在小組內發表個人的想法,并隨時在共享留言板上提出個人的思考。在交互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是經過自我加工、重新建構完成的,十分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二、激趣導入,營造歷史氛圍
如果我們打破思維定式,一開始就設置懸念,讓學生從驚奇處進入,將聲形并茂的課件演示導入新課堂教學,就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眼球,快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
1.利用圖片,創設歷史情境
如在本課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鮮艷生動、色彩多樣的核桃、葡萄、石榴等圖片,并通過設疑提問導入新課:“同學們對這三樣水果一定不陌生吧,猜猜它們的原產地在哪兒?又是誰通過什么方式傳入中原大地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起來探尋這片神秘的土地吧!”
2.音樂導入,感悟歷史畫面
有了多媒體技術的支持,在課堂上,學生們一邊欣賞《沙漠駝鈴》圖片,一邊聆聽著游牧音樂悠揚的旋律,與古人對話,與歷史同行。打破地域界限,穿越時光,置身于歷史之中,身臨其境,走近張騫,漫步在悠遠的絲綢古道上。
3.視頻播放,再現歷史場景
在上課一開始,可以播放漢擊匈奴最成功的一仗“漠北之戰”的影視材料,通過聲、光、影來強烈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生置身于戰爭的緊張氣氛之中。學生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探求新知的欲望立即點燃,濃厚的學習興趣被激發,積極主動地投入了新知識的學習,為實現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精彩呈現,構建思維版圖
教學的主體就是新知的學習。本階段主要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問題教學、演示教學、情景教學等模式,通過小組交流、個體展示預習成果,師生共同構建思維版圖,達到三維學習目標。
1.突破問題教學模式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自主合作探究道理。信息技術模式下的歷史教學,可以在傳統的教學中進行創新,通過呈現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設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比如本課中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材料,掌握了大量歷史資料,了解了中原王朝對匈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再在播放視頻《張騫出使西域》后,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在文字、圖片與視頻等資源的沖擊下,學生自然能感受張騫此行的阻力與艱辛,在歷史知識的認知基礎上,實現了情感升華與陶冶。
2.突破演示教學模式
針對這一課,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理解絲綢之路所經路線,也就無從理解張騫出使西域之艱辛。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只是文字與地圖,顯得抽象而復雜,這些知識點由于年代久遠,空間概念較強,學生認知困難,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強化認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比如本課中為幫助學生理解“絲綢之路”,我運用PPT制成FLASH動畫,讓靜止的地圖動了起來,對絲綢之路所經過的重要地點,運用標記、放大等方式清晰地顯示出重要地名,并配以老師的解說。這種演示與呈現的方式,絕大多數學生觀看一遍后,都能搞清絲綢之路大致路線。
3.突破情景教學模式
歷史敘述的是過去的社會、生活、場景與事件,由于年代久遠,僅通過文字記載,無法還原真相。借助信息技術的歷史教學,可將音樂、圖片與視頻等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再現歷史現象,還原歷史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其豐富的聯想,充分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在觀看《絲綢之路的傳說》后,仿佛走進了廣闊蒼茫的戈壁大漠,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瞬間點燃,為下個教學環節“海上絲綢之路”“西域的經營”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以多媒體為載體的信息技術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遞,激發了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構建了高效的歷史課堂,也給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帶來全新的生命視野和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宋建華.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08):35-37.
[2]袁玉娟.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歷史高效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8):36-37.
[3]黃小萍.淺析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J].文理導航,2018,(03):51,54.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