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眉山蘇氏家族因其順應時代、古為今用而崛起于世。在新時代信息化視域下,我們傳承發展“三蘇文化”的道路也應順應時代的變化,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運營生態圈,確立自身的文化根本,梳理文創產品設計模式,拓展時代性文創產品,開拓以網絡營銷為主的多維度發展路徑。將三蘇文創產品高效地推廣至國內外,從而推動眉山經濟發展、促進三蘇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社會進步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最終體現以“三蘇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時代價值和當下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三蘇文化”;文創;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找準“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的文化特色。在新時代信息化視域下,傳承發展“三蘇文化”的道路也應順應時代的變化。“三蘇文化”的傳承推廣以及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可以現代化公眾的精神需求為切入口,利用“三蘇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特征,充分體現“三蘇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和煥發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獨特優勢。
信息化時代大眾的生活方式呈現出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物質生活的形式內容呈現多樣性、瞬間性變化;而精神生活的形式內容卻呈現出單向性、淺層次的變化。這種物質與精神生活發展不相匹配的現狀,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與人的關系的倒置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的精神本質的失落。孟子曾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這段話的主要意思為首先把心這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樹立起來,其他次要部分就不會被引入迷途,這樣也就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身處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我們,迫切需要正確的人文精神培育和引導來提升人文素養,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意識,從華麗的科技陷阱和煩瑣的信息現象中跳出來,捍衛主體尊嚴,筑牢文化自信,確立起人與科技和信息之間主體與對象,控制與被控制的合理關系。
針對當下大眾精神缺失的需求,筆者將“三蘇文化”文化特征主要分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用于建立正確世界觀,提升自我修養的“三蘇文化”——《東坡易傳》中的哲學思想;二是煥發傳統文化家庭教育活力的“三蘇家學”家庭教育魅力;三是通過美育途徑筑牢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獲取終極幸福感的“三蘇文化”詩詞歌賦中體現的文學思想和美學思想。這三大文化特征是其文化產品在當下發展推廣的基礎和靈魂。
文創產品創造是文化元素、產品功能與內在意蘊的綜合展現。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是臺灣文創的經典品牌,其文創產品種類繁多,通過工藝設計、地方文創以及原住民設計等多方面融合,產品發展繁榮而多元。臺北故宮博物院與90余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截至2018年已推出近2400種文創商品;但是2014年文創商品收入11億元新臺幣,已超出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其文創產品設計水平達到了國際優秀水準。因此,筆者對臺灣地區文創經典案例進行剖析,以此借鑒吸收其經驗,提供時代性產品設計思路和產品結構,梳理總結出適用于“三蘇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模式。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產品研發有以下6點值得借鑒:一是文化為根,了解產品的先天優勢;只有找準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創造出有魅力的產品。三蘇的哲學思想則是其文化特色的根本。二是注重情感,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角度出發,消費者對文化衍生產品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情感消費,產品應該具備情感元素。三是體現時代化,產品的文化特征應包含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針對信息化時代大眾的精神缺失,“三蘇文化”的哲學、家學教育功能和文學美學思想不僅包含這個時代的文化思想、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更是全方位地引導和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文化支撐依據。四是系列化原則。針對一個題材的文化衍生產品,只有擁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才會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興趣。針對“三蘇文化”而言,“教育”“家庭教育”“美育”都是當下不可忽視的熱門話題,而上文總結的“三蘇文化”三大文化特征全包攬其中。五是品牌識別。文創產品應注重包裝創意,整體打造品牌識別標識,既“三蘇文化”則一定以其統一完整性來打造品牌意識。在“三蘇文化”的家學家教中,有一位不可缺少的人物,即蘇母,故在品牌打造中其不可缺少。女性加母親的角色豐富了消費者群體的多樣性,提升了關注度,從而拓展了時代性“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結構。六是運用基于皮爾斯符號學相關理論的文創設計模式,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和創意巧妙融合為一體,設計出具體文創產品,通過傳播符號學理論傳播文化創意產品。眉山作為文化資源強市,擁有豐富的傳統民間工藝,青神、羅平的竹編工藝,仁壽的火鳳凰陶瓷工藝品,還有眉山細篾扇等,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利用符號學相關理論,將三蘇文化的內涵和品牌符號結合,以眉山特有的傳統工藝作為載體設計文創產品,從而拓展了時代性“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結構,造福一方。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直接影響著文化產品市場的發展變化,如今文創產業的推廣亦因順應網絡時代的變化,尋求更加全面、深入、有效的產品推廣模式。因此,“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發展的方向因定位于互聯網,筆者將在梳理文創產品的網絡推廣的同時分析總結出三蘇文創產品的發展路徑。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各種網絡營銷方式的使用率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各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推廣的比例為24.2%,各種網絡營銷方式的使用率日益增加。針對文創產品獨特的屬性,可通過對大數據的搜集分析,達到真正的文創產品信息精準推送和效果反饋。因此,線上網絡文化營銷將成為一定時期內“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發展的主導路徑,以線下營銷、文化體驗為輔導路徑。
在互聯網環境中,文化產業的特性決定了文創產品的營銷方式,營銷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數據庫、大數據營銷,二是搜索引擎營銷,三是社交媒體營銷,四是E-mail營銷,五是文化內容網絡體驗營銷,六是門戶網站營銷,七是植入營銷。而其中大數據是所有網絡營銷的基石,它實現了數據的即時分析和營銷信息的精準推送,設備ID替代了傳統的PC端,消費者歷程可追蹤的廣度和深度雙雙提升,信息精準度更上一層樓。因此,筆者認為大數據營銷將是“三蘇文化”文創產品最有效的文化推廣方式之一。
《2016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增加對2016年社交行業熱點網絡直播市場的關注,并選取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典型社交應用,對用戶行為作深入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大眾日常接觸最主要最頻繁的媒體,因此社交媒體營銷成為“三蘇文化”文創產品不可忽視的重要發展路徑之一。
表1的數據直觀總結出互聯網娛樂平臺發展迅速,網民使用率接近主流社交平臺使用率,未來有望趕超主流社交平臺。因此,通過互聯網娛樂平臺植入營銷文創產品或品牌標志,是當下有利且影響深遠的發展路徑,“三蘇文化”文創產品及其品牌形象可通過道具植入、場景植入、臺詞植入、主題定制植入、IGA(In Game Advertise)等手段進行推廣營銷。
表1
互聯網娛樂模式 用戶規模 用戶使用率
網絡視頻 6.12億 73.9%
網絡音樂 5.76億 69.5%
網絡游戲 4.84億 58.4%
短視頻 6.48億 78.2%
(數據來源: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綜上所述,“三蘇文化”文創產品發展的方向應定位于互聯網,發展路徑則是通過網絡營銷O2O線上線下整合營銷推廣模式,線上各渠道推廣與線下三蘇祠旅游景點建設、博物館文化建設、多維(VR)體驗館建設以及三蘇文創館和商場零售店等實體點相互交融整合推廣發展。同時,線上推廣渠道主要以門戶網站營銷為基礎,以大數據和社交媒體營銷為主要方式、植入營銷為輔助方式進行全面系統的路徑推廣。
作者簡介:李薇婷(198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工商學院人文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