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
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目前,學生的思想行為越來越復雜,中小學生厭學、早戀、出逃、自殺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傳統的德育方法不能適應新的教育形式。筆者認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 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學生思想狀況的復雜性和難測性,使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凸顯出許多不足和缺陷。一系列發生在學校、學生當中的惡性事件,引起教育部門和許多專家的重視。近年來,學生早戀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發生早孕現象;學生厭學情緒日益高漲,有些學生不堪學習重負,采取各種形式的外逃、自殘、自殺。還有許多學生迷戀網吧、游戲廳,最終走上邪路。更為嚴重的是青少年犯罪也呈上升趨勢,校園犯罪和犯罪低齡化日益嚴重,引起公安部門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心理狀況不健康,學生心理發展有缺陷,學生經受挫折壓力的能力太差,抵抗不良引誘能力太低,沒有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一些學生發生惡性事件。
2 審美教育的意義及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
審美教育有哪些特點和作用呢?從審美教育的內容來看,審美教育是以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去陶冶人、啟迪人的,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都是具體可感的、形象生動的。從審美教育的功能來看,審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作為教育內容的,目的是讓欣賞者通過具體情境的感受和體驗,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愉悅和凈化。審美教育是跟人的道德修養、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人性的完美聯系在一起的。它能脫去人的世俗欲望和功利目的,給人以精神的愉悅;它包含了某種道德力量,給人以凈化,使其保持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但與純粹的道德說教育又有區別。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感悟、理解美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思想,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審美教育能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以及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還能促進學生精神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3 審美教育在實踐中的做法
我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社會美中體現人的美的思想、情感、言行、品質的審美交流來進行的。
我們在學生了解了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一個事件后,觀察一下學生的內心思想有沒有被感染、被觸動,再問一下他們對此有何感想;緊接著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對感受客體進行挖掘,進行美丑對比分析,指出我們喜歡哪些人和事,哪些人和事是美的,哪些人和事是丑的;或者和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對照。這樣,學生就知道向美的人和事學習,這種思想遷移到行動上來,就能體現出心理教育的效果。比如通過學習《麥琪的禮物》,學生就會被主人公那種忘我無私的高尚的愛情所感動;經過教師講解分析,就可以剔除學生思想中自私狹隘的一面。
針對較為普遍的中學生早戀現象,我們除了對他們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識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在平時通過教學內容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美的感染教育,讓他們知道在學習期間,同學們之間純潔的友情就是學習生活中的一朵美麗的花。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好好學習、遵紀守法,才是對美的生活的點綴。相反,那種偏離主道、不好好學習的做法就是對美的生活的污染。針對青少年犯罪現象,我們除了對他們進行法制教育外,根本還在于對他們進行審美的心理教育。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創造生活中的美,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生活的美,才能為生活創造美。
當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把審美教育和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貫穿在教育過程的始終,這二者之間就會相輔相成,我們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克服以下兩種不正確的做法:一是不注意審美教育的始終性、常效性、廣泛性,只在藝術課上單純說教審美,或者想起來就進行,想不起來就算了;或者認為審美教育只對大一點的學生有必要,對低年級的學生就沒有必要。二是將審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割裂開來進行,誰搭誰的臺,誰唱誰的戲。說審美教育就是審美教育,說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
教育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關于知識、技能、思想意識的教育。這是一個淺層次的教育,是培養勞動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第二層次的教育是深層次的教育,主要針對人的心靈深處,是關于人的精神的教育、關于人生的教育、關于靈魂的教育、關于生命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在于培養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人生境界,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夠領悟人生的真諦和與生命的意義;從而把個人生命的意義與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聯系起來自覺去奮斗,這就是我們提倡的學校美育。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 方富熹,方格.兒童發展心理學[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4):2+167.
[3] 馮軍成,劉釗.中學生審美教育的困境、原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8(3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