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確保到2020年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對貧困地區兒童的“精神扶貧”于2015年被提出,但在各地推進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分析了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精神健康現狀,針對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精神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路徑。
關鍵詞:留守兒童;精神扶貧;扶貧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3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395.6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扶貧工作是中國的偉大實踐,全面脫貧是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消滅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也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了決勝時期,脫貧攻堅正進入沖刺終點的歷史時刻。
從1985年鄧小平提出“某些地區的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到2012年我國開始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貧困人口參與經濟發展和分享增長收益的機會逐漸增加,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貧困地區人民物質上的絕對貧困現象正在不斷弱化。
在城市化致使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過程中,“留守兒童”應時而生[1]。從總體規模看,截至2018年,全國留守兒童數量高達697萬余人。經過政策抑制,與2016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902萬余人相比,總體數量有了較大幅度下降,但留守兒童形勢依然嚴峻。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發展藍圖的執筆人。留守兒童發展不僅關系到個人和家庭的未來,也影響國家的未來。相較于社會各方關注的物質層面,解決精神貧困更有長遠價值。
2 ?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精神健康現狀
精神貧困是融科學文化與思想道德修養、價值觀、行為方式等諸多因素于一體的抽象概念,衡量與測定標準難以量化。實地調研安徽省內具有不同貧困特點的3個鎮,引用管理學中的“360度測評”方法,從留守兒童自身、學校教師和監護人等不同視角,采用結構式訪談和個體行為分析的方法,了解留守兒童精神健康現狀并總結如下。
2.1 ?心理敏感,有自卑和自閉傾向
童年期間父母角色缺位,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相較于非留守兒童更加敏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和產生不安心理。面對別的同學有噓寒問暖、貼心照顧的父母時,會不自覺感到自卑與孤獨。面對長時間分離的父母時,會下意識地產生防御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由于和監護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愿意與人溝通,長此以往甚至產生抑郁和自閉的傾向。這類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園欺凌,遭遇更多的生活障礙[2]。
2.2 ?金錢觀不成熟,消費觀不理性
農村生活條件漸漸好轉,留守兒童父母傾向于給孩子更多零用錢,以作為不在身邊的補償。處于少年時期的孩子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容易被周遭環境影響導致盲目攀比。有的孩子甚至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產生報復心理,無節制地花錢。
2.3 ?成長軌跡雜亂,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在與老師訪談中了解到,班上留守兒童逃課、不寫作業和打架斗毆等現象屢見不鮮。放學后不按時回家,頻頻出入網吧、游戲廳等場所。更有甚者,抽煙、酗酒,不服管教。多種關愛缺失,讓留守兒童的生活軌跡顯得粗糲凌亂。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兒童數量有所下降,“留守兒童犯罪”話題熱度卻節節攀升[3]。媒體頻繁曝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典型案例。雖然當下沒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留守背景與犯罪概率有直接聯系,但一些學者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成年后,出現暴力型犯罪的概率更高。
3 ?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精神扶貧工作存在問題
3.1 ?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是指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承擔撫養和教育孩子責任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看,隔代教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減輕年輕父母工作之余撫養孩子壓力的同時,也減少了留守老人的孤寂感。但留守老人由于年紀較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觀念與當下嚴重沖突等,使他們對孩子的照料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表面層次,對更深層次和影響孩子未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力不從心[4]。
3.2 ?家庭功能缺失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對兒童來說,家庭不僅是生活的物質保障場所,更是心靈和情感的避風港,在身心成長發展階段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據《2018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農村大約4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見面的次數1年不超過2次,約2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電話聯系的次數1年不超過4次。在城市家長為孩子挑選各學科輔導班和興趣班時,留守兒童可能已經好幾年沒見過他們外出打工的父母。這刷新了大眾普遍認為的寒暑假孩子進城找爸媽、過年農民工返鄉的認識。路途遙遠、山區信號不好不能經常通電話、工作太忙等,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3.3 ?農村教育短板凸顯
師資力量薄弱是農村教育最凸顯的短板。根據2017最新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安徽省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小學生1 064.5萬人,農村普通小學的師生比為1∶15.37,略高于全國普通小學師生比1∶16.98。
通過實地走訪農村小學時發現,一個老師兼帶幾門學科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地勢偏遠、條件落后的地區,在校學生普遍是家境貧寒不得不在戶籍地上學的孩子。學生少、教學環境與生活條件差、教職工工資普遍不高,導致很多老師不愿意來農村教學。即便有愛崗敬業的老師愿意留下來,一人身兼數職傳授各種學業知識,也難以兼顧每個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受到局限。
4 ?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精神扶貧工作創新路徑
4.1 ?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
農村人口密集、產業發展狀況遠不及城市、就業崗位數量不多,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多和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在政府引導返鄉就業的過程中,發展特色產業是各鄉鎮采取的主要措施,但實施結果不理想,主要表現為特色產業不突出,主體帶動作用不強。
一些農村雖然發展了特色產業,但沒有形成優勢主導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還有待提升。政府應繼續研究改進措施,根據當地特色,全面推廣農村電商,引進地方企業,開發居家崗位,實施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從根源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4.2 ?振興鄉村教育
為了確保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政府部門必須統籌資源,將優質、穩定的教師隊伍送到需要的地方。解決師資問題,主要依賴于政府的鼓勵政策。面對想去支援貧困地區的教師和志愿者不知道去哪、貧困地區“老師荒”卻不知道跟誰說的現象,政府可以采取“對口支援”,切實了解每個地方教師缺多少、缺哪個年級、缺什么學科,將信息公布并招募志愿者。
4.3 ?小行動匯聚大力量
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來說,陪伴比一昧改善生活條件更重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精神關懷,如果依靠專業心理工作者進行輔導,所需成本高、接受服務的學生基數小、耗時長。
調查發現,課外書對鄉村孩子們能發揮特殊的作用。孩子愛看書,尤其喜歡故事書,但故事書對身所處特殊地理環境的他們來說是非常匱乏的,貧困地區很少有圖書館和書店。相比于大批捐贈衣服文具,不如捐贈適合留守兒童的書籍,或給農村學校建立圖書館,亦或通過廣播將故事播放給那些還不能自主閱讀的孩子。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2]秦敏,朱曉.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9,41(3):38-51.
[3]同雪莉.留守兒童抗逆力生成機制及社工干預模式研究[J].學術研究,2019(4):64-71.
[4]曲苒,倪曉莉,趙新年,等.留守狀況對隔代教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祖父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2):33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