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雯
◆摘 ?要: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們語文的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非常重要。本文對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中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中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一、引言
傳統(tǒng)教學方式是以黑板板書和教師講課為主,這導致中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積極性不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課堂顯得很沉悶,如何讓語文課“活”起來成為困擾眾多一線教師的難題。信息技術的內涵非常地廣泛,包括多媒體課件和微課視頻,翻轉課堂等形式。信息技術憑借它生動形象,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滿足學生視覺沖擊和聽覺感受的同時,將他們帶入課文主題。信息技術能夠深入營造課本難以準確描述的環(huán)境氛圍,直觀呈現(xiàn)文本刻畫的豐富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內容。信息技術可以很輕松地將各種網(wǎng)絡教學資源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極大地拓展了教學資源范疇和學科視野。
二、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借助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制作含有豐富圖片和視頻的多媒體來輔助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生動有趣的事物,重視視覺和聽覺等感官享受,而這正是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
例如課文《小石潭記》是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永州八記》中廣為傳頌的一篇,極具藝術技巧和創(chuàng)造性。作者用簡潔而又蘊藉的文字寫出了一篇山水交融的佳作。作者以水為背景,將水的清澈透明和魚兒的自由自在描繪的惟妙惟肖。如一句“空游無所依”深刻體現(xiàn)了作者入木三分的高超筆法和洞見底蘊的觀察力。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老師逐句講解古文,學生雖然能夠大致理解句意,但卻感受不到課文清幽美妙的意境。學生學習這篇古文,和學習其他的普通文章一樣,體會不到經(jīng)典文章的魅力,自然學習積極性也不夠高。于是我制作了契合課文主題的多媒體課件,包括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再現(xiàn)了課文描述的美妙場景。多媒體課件里,隨著課文的出現(xiàn),一張張美麗的圖片逐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課件中竹林、小溪所構成的美景如詩如畫;小譚鳴聲清越,清澈見底,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遨游,輕快敏捷。再配以悅耳動聽的輕音樂,學生們看得非常投入,全神貫注。課件末尾只出現(xiàn)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孤獨的背影,反映了此情此景雖美,但“寂寥無人”,使人心情凄涼,徒生寂寞,和課文的末尾完美契合,直觀反映了課文的主題思想。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把握也更加到位,顯著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生動刻畫課文主題人物
語文課本中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和人物的形象分析是貫徹語文教學的主線,也是學生理解課文主題的契入點,尤其是課文主題人物的面貌形象的變化,更是能夠體現(xiàn)出課文主旨內涵。大部分課文雖然也配有主要人物的畫像,但這些畫像的展示往往形式單一,對人物的細微變化刻畫的不夠,也缺乏人物在不同背景和場合下的直觀對比。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分能合的豐富功能,教師可以直觀形象地將主人公面貌的改變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比如在講授《故鄉(xiāng)》這篇課文時,作者少年時期的好伙伴閏土是整篇課文的核心人物。傳統(tǒng)的語文課本上只有一幅少年閏土意氣風發(fā)的照片,照片上的閏土紫色圓臉,項戴銀圈,神采飛揚。實際上,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是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很顯然,學生們只看課文里的圖片是沒法直觀感受課文主題思想的,于是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張中年閏土的照片,我還特意將這二張照片放大對比,這帶給了學生非常震撼的視覺沖擊。這張照片底色灰暗,和課文里的圖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年閏土臉色灰黃,目光呆滯,手像松樹皮。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農(nóng)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下逐步凋敝,身在其中的普通農(nóng)民的生活也日益窮困潦倒,苦不堪言。學生們對閏土的驚人變化感到吃驚,也萌發(fā)了尋找閏土驚人變化的真正原因。這樣教師可以很順利地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主題上來,進一步探究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豐富教學資源
在網(wǎng)絡信息時代,教學資源的取材范圍和應用場景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教材不再是單一的文本,而是囊括豐富多彩的圖片和視頻等一系列資源。教師將這些形式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會大大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手段,學生們觀看這些資源的過程中,豐富了感性認知,加深了理性認識,這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教學方式。
例如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但如果單純地閱讀課文,學生很難感受到文學大師筆下春天的美好。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難以將文字描述的場景和實際生活準確聯(lián)系起來;二是學生對單純文字閱讀興趣不大,甚至有些學生有閱讀障礙,這也是純粹文本教學資源的一大弊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fā)制作新式教學資源,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課堂上利用多媒體一張張春天圖片的依次展開,描繪了春天里的不同美景:南國大地春暖花開,柳樹開始發(fā)芽了,各種冬眠的小動物也蘇醒了;北方大地,冰凍三尺的大江大河解封化凍了,巍巍雪山積雪融化,化成一股股涓涓細流滋潤干渴的大地。視頻里的背景音樂是春雨淅淅瀝瀝落下的聲音和燕子嘰嘰喳喳的叫聲。看完圖片、視頻,聽完優(yōu)美的音樂,再閱讀課本,學生們才發(fā)現(xiàn)老舍筆下描述的春天是如此的美麗,令人神往,在感受作者高超筆力的同時對課文的主題理解也非常透徹。層次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單純的文字課本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教育活動時,為了讓課堂“活”起來,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心準備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網(wǎng)絡媒體資源,努力提高多媒體應用技巧。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豐富語文課的內容,真正做“活”語文教學,顯著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盧曉輝.淺論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
[2]王常勝.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
[3]邵民.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