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當前越來越重視小學思想與道德的建設,越來越重視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教師為主體的道德和法治課堂,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文章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探討對象,提出具體的具體策略以供大家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性
從2016年起,教育部將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很明顯,書本標題的變化也意味著教學內容和指導思想的調整。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是關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其核心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承擔著傳承中華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
小學生處于認知社會,接受道德教育的最佳階段,在這個重要的階段學習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對其成人和思想道德修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當前我們應該從新的形勢和學情出發,探究如何有效地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活動。
一、改變傳統教育觀念,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要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就會使得教學效率得到提升,通過探究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掌握知識,掌握方法,而且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具體可行的目標,讓學生自主探究,對于深刻的理論性的話題、關于社會認知的話題,可以讓學生合作進行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與不同的同學進行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
比如針對給老人讓座的問題,小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書本的道德要求知識、法律義務等知識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會說給老人讓座是道德義務,并不是法律義務;有的學生認為給老人讓座是中華民族傳統優良美德,要弘揚優秀傳統美德;還有的學生說老人要考慮年輕人工作辛苦、生活壓力大等各種問題,可以相互諒解,不一定非要給老人讓座。在這種思想矛盾認識中,學生的獨立探索問題、認知社會的能力就得到了培養。
二、課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
要上好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經驗進行有效的備課。小學生對知識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參與性強。教師要教學生尊重父母,孝親敬長。教師可以結合家庭生活瑣事布置任務,讓學生講解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孝順父母的,哪些行為是不符合傳統美德的。在這種與生活經驗相貼切的實際案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可以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多么珍貴。在教案的設計中,要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且用更加全面的視角發現問題,深化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探究能力。同樣,在教學法治課的時候,也可以引用身邊的案例,使學生感受法律就在身邊,應用在生活實際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一些法律事件,學生一起來分析行為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的話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后果,讓學生意識到違法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遇到侵權行為如何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等問題。
三、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應該是以認知、體驗、實踐相結合為原則的,教師要明白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并建立起生生互動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教師要將確保教學的有效性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特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情境。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用豐富生動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情景對話等,意識到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融入到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大膽地思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全身心地進行學習。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情景對話,創設情境,開展辯論活動,進行情景回放等各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調動,將枯燥乏味的知識活學活用,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將知識點進行轉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得不到空間和展示的舞臺。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學生,學習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學習興趣是最活躍的因素。所以要老師精心設計備課,適當地導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知識,感悟道理。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懂得倫理道德,學習一定的法律知識,更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建立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師要建立多方位、立體化的知識結構,跟上時代的步伐,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眾人拾柴火焰高”和“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向學生提出: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明白了集體的力量不在于成員的多少,而在于成員間的配合,團結一心才能夠把事情辦成,從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學案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的學習無非包括三部分:課前預習,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課后及時進行鞏固。所以要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學生在預習中將不懂的知識、重難點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中針對重難點具體地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構建高效的課堂。當然教師也需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方法指導。比如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用一條直線把一頁分為兩部分,在2/3的空白處寫上提綱,在1/3的空白處寫上要注意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提高預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在課前編寫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學,精心設計問題的環節,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就能夠有所思考,還要對自學的成果進行檢查和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檢查,從而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 2017(06):49.
[2]秘芳云.分析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36):107.
[3]]普紹.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教學中的作用——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例[J].文理導航(上旬), 2018(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