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運動解剖學》是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主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其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對人體的各個系統、器官以及運動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形態結構知識特點得以全面、系統的掌握。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器官功能和外部形態特征的影響;重點研究運動技術的動作分析法,以解剖學的角度對技術動作進行分析研究,為分析人體動作的結構特點、發展人體肌肉力量和各關節柔韌素質等制訂可行性的方案,為診斷技術動作的正確與否、避免運動損傷的產生和運動員的選材等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學習其他的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相關課程與各項術科的教學、訓練提供必要的解剖學知識。并使學生從中獲得相當的醫學常識,豐富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開拓創造性思維,為將來可能從事的教學、訓練、社會體育指導以及體育科研工作等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運動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因醫學性較強、內容體系龐大、知識點多而散、名詞晦澀難懂、理解和記憶困難、運用復雜、上課形式單一且較枯燥乏味等特點。
學習的興趣的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也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要前提。如果學生對課程教學過程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則會無法投入到深入的學習中去,從而對學習的積極性影響負面影響。大學生在入校前對所學專業及本專業所設置的課程沒有進行全面的了解導致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及時確定目標,并且高中和大學的學習環境和模式均存在差異(高中為教師強迫并管理學生學習,大學為學生自我管理),高考前后壓力驟變,以及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懷疑,就業的困擾等原因,使得諸多大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有所下降。另外,近些年來,隨著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學生沉迷于網絡和智能手機的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學生的作息規律,課堂上玩手機、睡覺已屢見不鮮。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是體育專業學生的一個通病,學生更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個鞏固,而對理論課的學習往往不夠重視。
課堂本身教、學相輔相成的過程,但在目前狀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在課堂上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不能及時的作出回應,過于安靜沉默的課堂讓教學變成了只教不學,不但不利于教師對知識結構的及時更新,還會嚴重的打擊教師的積極性。
由于各種原因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不愿、不能與教師及時互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變成滿堂灌的模式。從而使老師不愿講授、學生不愿聽的現狀,極其嚴重的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牢固的掌握學科知識,無法應用于實踐等,教學效果較差。
學生預習-教師講授-學生復習是傳統教學主要的教學模式。這個過程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形式為主,學生的學習缺乏獨立的思維過程,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認知活動也有所受限,難以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此外,傳統教學模式目標單一,對不同的學生難以形成針對行的方案,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因材施教的過程,往往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目的,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把控,使得學生的創造力有所缺失,主要以被動模仿為主,教學成為教師自我展示的過程,難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的情況只會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而非運用者,也導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往往不夠理想。
作為一種針對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教學改革新模式,“對分課堂”的主要理念是將學生與教師參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時間平均分配,教師的時間為講授新的知識框架,而討論、細化以及解惑知識則是學生的時間。這樣一來能夠錯開同部分知識內容的講授和討論、細化以及解惑環節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能有更好的安排,進而強化吸收知識點。
教師講授、學生自行內化吸收以及討論是“對分課堂”教學過程的三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解章節框架結構、重難點,主要作用則是啟發和引導學生,使其對所學知識有整體的了解。學生自行內化吸收主要是在兩次課之間的課外時間,是讓學生通過課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過程來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點;討論環節是在下次課的第一節進行,討論的流程為組內討論(四人一組)-組間討論-學生發問-教師提問等步驟,問題在學生間逐級得到解決,最終解決不了的由教師負責解答,采取這種方式使學生都要主動參與到討論中,主動解決問題。
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術科訓練甚于理論知識學習。多數學生對理論知識職稱技術訓練的認知不強。在《運動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把理論教學與術科學習訓練結合起來,如《運動解剖學》中的“技術動作的解剖學分析”部分應引導學生掌握任何運動都是有若干個不同的動作組成的。如體育中無論簡單還是復雜的動作,都是由機體中的運動系統來直接執行完成的。人體在運動時器官的活動特點及各器官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相互關系是本次課的重點。學生要對人體在運動時各個關節的運動方式、所有參差運動的肌肉、各肌肉的工作性質以及肌肉在不同階段做工的變化規律有更加牢靠的掌握。在本部分內容的“對分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部分為:肌肉工作的協作關系和性質、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的工作特點、杠桿原理如何應用在運動實踐中、動作解剖學分析的步驟等知識框架的講解后,布置本次課的作業:每組安排一個常見的體育動作,該組成員獨立完成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讓學生在課后通過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通過內化吸收和作業總結出該次教學內容的亮、考、幫。通過隔堂對分在下次課通過小組內討論、組間討論、師生提問、老師答疑解惑等步驟完成該部分內容的學習。
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采用對分課堂模式,讓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地增強,使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感也能有所提高。其中的內化吸收過程能夠促進學生自發的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被強迫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提問環節包括組間學生之間的提問以及老師的提問(向同學發問、向老師發問)均能促進學生的正向的競爭及挑戰心理,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信心,讓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
“對分課堂”中的教師解惑環節對任課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的寬度和深度均有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以便能夠更好底應對學生的提問。此外,“對分課堂”讓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個性與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順暢。“對分課堂”使教師嘗試轉變舊的教育觀念,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更加理想的成果。
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多數采用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30%的形式。而“對分課堂”的考核則更加細化,期末考試成績只占50%,對平時的表現更加看重,課堂表現、作業、考勤分別占比20%、20%、10%。這樣的考核方式能夠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揮產生更多的激勵效果,使其更加注重平時的表現,也使得教師能夠更加合理、公平的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
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到,在《運動解剖學》課程中嘗試“對分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得以提高,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都會有所增加,課堂氣氛也隨之更加活躍,學生也會主動解決在自學過程中對發現問題,專業知識的掌握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加深,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的動起來,初步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