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鳳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基于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注重學生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的過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觀察”“合作”“規劃”“實踐”“表達”“反思”以及“信息處理”的能力,并形成學科素養。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關注學科素養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真”滋味進行論述。
關鍵詞:學科素養;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真”滋味;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93-02
一堂有滋有味的綜合實踐課到底是怎樣的?在筆者看來,它是有“研”味的,有“趣”味的,值得“回”味,又有深長的“意”味。
一、凸顯課程特性——“研味十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究性”是其突出的特征。課堂有沒有“研究味”,往往是判斷其是不是綜合實踐課的最基本標準。何為“研究味”?課堂上學生有沒有探究的熱情,活動過程中學生有沒有經歷探究的過程,積累探究的經驗,并養成主動探索的習慣和能力。例如,“切洋蔥,不流淚”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課堂伊始,教師從自身遇到的生活難題“切洋蔥流眼淚”入手,從而引出第一個學習任務——體驗切洋蔥,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什么切洋蔥會流淚?教師并未讓學生糾結于此,而是用文字和錄音直接揭秘原因。第一環節干凈利落,引到切洋蔥會流淚的主題上。教師并沒有將自己的經驗強加于學生,而是讓學生體驗切洋蔥流淚的過程,有了真實的體驗,學生探究的欲望被激發,探究的主動性明顯增強。第二環節,尋找方法。體驗了切洋蔥會流淚的事實,并明白了原理。那么第二任務自然而然引出:切洋蔥不流淚,集思廣益找方法。課堂上,學生分組使用不同工具上網搜索,并對搜索的信息進行閱讀、篩選、歸納,此為任務三。此時,教師對如何歸納進行示范,然后學生分組活動,并把自己找到的方法填入卡片,交流后,貼于黑板(不重復)。因為有第一環節體驗做鋪墊,學生尋找方法的積極性很高,迫切想解決問題,他們的思維被打開,目標聚焦,小組合作效率很高。加上教師評價激勵,學生很投入,參與度極高。第三環節,實驗驗證。這些方法都可行嗎?用實驗驗證。教師以其中一組學生歸納的方法為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資料設計簡單可行的實驗方案,并鼓勵學生用有限的材料盡可能多地驗證幾種方法。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對黑板上“不流淚方法”的正確與否逐一進行反饋。這一環節緊扣上一環節,方法這么多,都準確嗎?需要驗證,如何驗證?教師適時指導,并給予材料支持,但每一組的材料和工具又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設計出可行有效的實驗方案并付諸行動。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以“切洋蔥不流淚”為例,總結方法——發現問題,尋找方法,驗證方法。并評出最佳小組、最佳組員,給予獎勵。方法的總結非常有必要,它就像一顆智慧的種子,植根于學生心中,讓他們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積極主動地予以解決。
縱觀整節課,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師指導適切,評價有效,學生活動有序,學有所獲。它充滿了濃濃的“研究味”,因為它關注了綜合實踐學科核心素養:親歷體驗,培養學生從生活發現問題的能力,收集資料并通過歸納、篩選等方法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行的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小組合理分工與合作的能力,反思與評價的能力。由此,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二、展現活動過程——“趣味盎然”
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應是拘謹的,而應是妙趣橫生的。落實到每一堂指導課,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內容的選擇到活動的設計都要從學生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需求。唯有如此,學生才能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例如,讓四年級的學生設計一個蔬菜保鮮方法的實驗方案,并考慮變量與不變量,這個目標顯然要求過高。讓五年級的學生利用杠桿原理設計一個踩踏垃圾桶,學生定會不知所措。這就涉及一個問題,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興趣點在何處,應該達到怎樣的程度。就實驗設計而言,中年級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實驗操作,對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并用連貫的語言表述。而高年級,就要求學生能選擇合理的實驗方式,并設計一些有質量的實驗方案,根據實驗目的,記錄實驗的相關信息,運用多種方式呈現實驗結論,完成較完整的實驗報告。根據年齡特點,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漸進。例如,在三年級“學會分類”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通過“撲克總動員”的游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小手林立,思維碰撞,出現了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分類方法。當學生的興趣被點燃,思維被打開,會有無限令人驚喜的可能呈現。
輕松有趣的課堂需要精心設計的環節,更呼喚教師的課程意識蘇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完整的人生的,這就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心中有學生,一切從學生出發。
三、巧用課堂評價——“回味無窮”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尤為重要,它是課堂的助推器,環環相扣,推動課堂流暢前進。同時也是潤滑劑,給學生設定規則,在一定的規則內有序進行課堂活動。當然,它也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最及時最直觀最真實的反饋,并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
以“我和蔬菜做朋友”宣傳海報指導課為例,評價缺失是最大的遺憾。第一節課,整堂課幾乎沒有評價,只有教師的一些簡單點評。第二節課,在各組海報進行展示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舉手投票的方式進行評價。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沒有評價的課堂,他們很乖,評價似乎可有可無。其實不然,第一節課完全由教師主導,學生缺少了主動性,課堂就變成了一言堂,學生成了一個個“傀儡”。第二節課,評價零碎不成系統,課堂秩序很亂。其實,評價可以成為控制“亂”的法寶,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關鍵是正確運用。如教師可以用它對課堂紀律進行調控——這一組很安靜,老師要為他們點贊,隨即在黑板上的組名后點贊;這一組很會合作,他們分工合理,每個組員都有事情做,老師要為他們點贊。學生都希望自己小組的“贊”越來越多,這樣,小組與小組之間就會產生競爭,組員之間的凝聚力就會增強,課堂紀律就會更好。
綜合實踐課堂評價需要隨著課堂互動、課堂生成而靈活展開。它自然不造作,真實不虛偽,才是學生接受并信服的。
四、關注主題連續——“意味深長”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研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所謂完整,是讓學生在一個主題活動中經歷相對完整的過程。不管是長線還是短線活動,都應該關注主題研究的連續性。
“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活動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如制定近視的調查問卷表,必須對近視有一個前期的現狀了解,由此,問卷調查才有針對性。問卷表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好了,得發放,得實地去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因此,制定問卷調查表的指導課只是實踐活動的一個前提,更多的活動在制定調查表以后。
同樣是圍繞“陀螺”展開研究。中國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用一節課的時間經歷了陀螺的制作、原理的探究以及陀螺的改進。而日本的孩子用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來研究陀螺,他們需要用木料制作一個陀螺,而前提是要翻閱各種資料,用兩三個星期研究一種木料的性能,并寫成報告給指導老師看,通過了,才能獲得領取木料的通行證,接下來又要花很長的時間利用領來的木料設計陀螺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要綜合運用數學、科學等知識。設計好之后,再動手把它做出來。不斷修改以后,每個孩子的陀螺都做得非常漂亮。孩子們會在班上分享他們的作品,講述是如何閱讀、觀察、設計、制作完成這個作品的。分享并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之后,再改進。最后,才是大家到運動場上開展打陀螺活動。
看起來我們的課堂“效率”要高得多,從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最后匯報交流,拓展研究,一節課的時間統統搞定。然而,在這節課中,學生是否自主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是否得到了深度的體驗呢?作為一門經驗性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活動,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周期,讓學生完整地體驗活動的過程。
綜上,筆者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需“別有滋味”,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通過具體的活動提高各項能力,從而形成學科素養——主動探究的習慣,良好的學習方式,積極的態度以及探索的品質和精神。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沈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第1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蔣翠燕.建構開放課堂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8(15).
[3]孫小琳.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4]沈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