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東峰 林楠
【摘要】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在本質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學生社團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文章論述了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必要性,分析了影響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制約因素,進而提出了高校學生社團黨建工作的實施對策建議,以期為對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學生社團黨建工作;必要性;制約因素;工作機制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大學2018年度黨建研究項目“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機制研究與實踐”。
一、前言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也指出了推動高校黨建工作進社團的要求。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組織而成的群眾性組織[1]。隨著學生群體的個性化、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高校學生社團日益活躍。然而,由于高校學生社團具有自發性、組織結構松散、穩定性差等特點[2],很容易出現主流價值觀淡化,受不良思潮侵害甚至出現違法違規行為。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青年學生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如何主動占領學生社團這塊陣地,對青年學生群體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則顯得愈發緊迫。探索高校學生社團黨建工作機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新課題[2]。
二、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必要性
高校學生社團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專業優勢。隨著時代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這個因共同興趣愛好、知識渴求、交往需要而相聚在一起的學生群眾性組織,日益發展成富有影響力、凝聚力和生機活力的團體。然而,高校學生社團具有自主性、自發性以及契合當代青年個性張揚的心理需求的特征,往往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潮和不法行為的侵蝕[3]。同時,在高校教育實行學分制的背景下,以班級、專業、學院為界限的學生管理體制日漸弱化,學生出現了從“班級人”到“學院人”再轉變到“社團人”的多重身份[4]。傳統的以學院、班級專業為平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界外“邊緣地帶”,即逐漸形成以高校學生社團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因此,不斷拓寬高校思想政治育覆蓋面,牢固樹立陣地意識,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占領學生社團這一重點領域,加強引導和教育,使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影響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制約因素
(一)學生社團流動性與黨組織穩定性的矛盾
社團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決定著其組織結構較為松散,隊伍的流動性較高。在人員管理上,社團大多依靠共同章程或學校學生管理的統一規范準則進行人員管理。在隊伍建設上,社團成員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權,成員脫落和新成員的吸收十分常見。相比之下,一方面,高校學生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培養、管理、考核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穩定的過程,社團人員流動問題將導致黨員教育管理考核發展過程中斷或失去可行性。另一方面,黨組織強調堅持黨內政治生活常態化、規范化管理。這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隊伍以保證政治生活的有效開展。因此,社團成員隊伍的不穩定性為學生黨組織落實教育、培養、管理黨員工作和黨組織政治生活的常態化、規范化帶來了挑戰。
(二)雙重身份歸屬與交叉管理體制下的博弈
傳統以學院或班級為基礎的學生黨支部與新設的以學生社團為基礎的學生黨支部必然在成員身份歸屬上的雙重屬性、在管理體制上的重疊管理問題,由此很可能導致學生精力上顧此失彼、分身乏術、資源浪費等問題[3]。在雙重身份歸屬與交叉管理體制下,學院學生黨支部與社團支部二者如何在博弈中實現平衡,優勢互補,互為促進,發揮“1+1大于2”的整體效益,核心與關鍵在于管理體制的創新。目前,更多高校采取由校團委來領導和管理學生社團的管理模式,而由實體黨組織對學生社團進行領導和管理的實踐案例在數量上相對較少。在學生社團中建立黨組織,理清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學生社團領導、管理、隸屬關系和管理體制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生社團的“接地氣”與黨組織的“高站位”的差距
學生社團作為群眾性組織,整體上采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自下而上管理模式。在學生內心興趣、內心所愛的驅使下,多數學生社團所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能保持著較高的參與度,并帶來了較好的成長推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效益。長期以來,學生社團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接地氣”的特性[3]。相比而言,黨組織在政治理論學習上的抽象性、自上而下的組織設置以及組織紀律性都體現出黨組織與學生社團一高一低的差異。二者如何實現相融共通,取長補短,如何避免因整合嫁接不善而導致出現水土不服或某一方“被虛化”或“被邊緣化”的危險,都是探討在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必須要加以正視的問題。
四、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路徑機制探析
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在本質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學生社團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具體體現。基于這一根本目標,并結合前面部分的分析,筆者認為解決高校學生社團黨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其關鍵點在于管理機制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通過途經創新、方法創新,做好頂層設計,科學構建高校社團黨建工作的組織領導模式、日常管理體制、評價考核機制,充分釋放社團組織和基層黨組織活力優勢,發揮學生社團黨組織在思想教育、凝聚師生、人才培養、標桿示范方面的功能。
(一)構建行之有效的機制體制
在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組織設置上,一種是采取校團委組織和社團組織獨立平行關系。也就是說,在社團組織之上成立黨總支,該黨總支直接對校黨委負責。校團委與社團組織形成獨立、平行關系。另一種是校團委組織與社團組織形成上下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在校團委基礎上設立黨總支,類似學院黨總支,在校團委黨總支下設社團黨支部。二者形成上下隸屬關系。如何選擇,應該考慮社團的實際發展情況,在社團數量和實力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前者更有利于黨支部對社團的指導管理。在社團實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可采用與校團委黨組織形成上下隸屬關系,以節省行政單位和人員經費投入等。
在日常管理模式上,要進一步理順黨組織和社團關系,形成協同配合、共同參與、互為促進的管理機制。可以由社團學生骨干指導成員開展業務活動,在社團學生骨干中選舉產生相對穩定的支委成員。突出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發揮舉旗幟、把方向、領思想作用,發揮社團學生黨員對重點工作重要領域的指導功能。社團學生骨干負責社團具體事務管理。在黨組織的正確領導下,促進社團工作健康有序發展,提升社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在社團黨員教育、培養、考核、發展方面,筆者認為,鑒于發展黨員工作的長期性和規范性要求,可根據實際,選擇部分移植黨建工作方式進行黨員教育管理與發展黨員工作[5],即將黨員的發展權利仍然歸由學院黨總支負責,社團黨組織負責協同培養、考察,并提出推薦意見。社團骨干成員的組織關系歸入社團黨組織,以加強日常黨建管理工作。其他成員的組織關系歸入學院黨組織。學院黨總支在發展黨員中應對社團黨組織做出的推薦意見給予充分尊重和足夠重視,在黨員考核評議工作中,社團黨組織對社團成員具有考評權利。
在黨組織建立形式方面,目前更多高校采取虛設黨組織的方式,即成立臨時黨支部、聯合黨支部,而創建實體黨組織對學生社團進行領導和管理的實踐尚為數不多,主要形式為成立黨支部、黨小組的方式。各高校應根據社團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組織形式。
(二)逐步完善社團黨組織的功能導向
在社團基礎上建立黨組織,應構建旨在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系統功能。為此,在保持社團原有的活動開展功能基礎上,要積極注入黨組織政治領航、思想引領、模范帶頭、教育培養、團結群眾的功能,進而實現功能疊加。在具體的功能模塊設計上,不但要加強活動組織功能,而且要立足活動,努力推動理論學習進社團、先進典型進社團、骨干培養進社團、戰斗堡壘夯實社團。以黨建工作的先進性帶動學生社團的轉型升級,打造一支富有理想信念、效能十足的高校學生社團先進黨組織。
(三)充分釋放社團活力,實現優勢互補
學生社團和基層黨組織二者各有側重,各有優勢,應努力實現優勢互補,有機融合。特別是要充分釋放社團組織活力優勢和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引領優勢,既充分尊重學生社團在活動特色、項目多元、實踐服務方面的優點,解決好學生實際問題,提高滿意度,保持社團學生的參與熱情,展示青年學生朝氣、青春、活力特點,又要懂得善于發揮黨組織在思想引領、理論武裝、團結群眾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社團的思想性、先進性、服務性、戰斗力,不斷激發學生社團在黨員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主動意識和參與熱情。要特別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注重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注重理論指導結合實踐經驗相結合,將“高站位”的黨組織變得更“接地氣”,讓務實的學生社團閃爍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王雷.論高校學生社團黨建工作的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05(04):46-47.
[2]龔義榮.關于在高校學生社團建立黨組織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7(21):39-41.
[3]余樹英,史進保.高校學生社團黨支部建設的制約因素和機制創新[J].銅仁學院學報,2015,17(02):123-126.
[4]于盛達.高校學生社團中建立黨支部的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07):22-23.
[5]蘇鎮松,孫華.高校學生社團設立黨支部的實證研究[J].新課程(下),2015(06):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