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界迎合“互聯網+”的趨勢,引入新的技術以及方法,促進教學整體的改革。高中歷史課的開展也借助“互聯網+”實現對新授課模式的構建,提升歷史課授課的實際效率以及質量。文章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途徑,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項。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0-0062-02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而“互聯網+”為高效課堂提供了諸多新的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高中歷史課上各類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成為“互聯網+”背景下的重要教學資源。“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對歷史高效課堂展開全方位的剖析,然后在教學策略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不斷提升。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探究。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中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途徑
“互聯網+”背景下,想要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建立碎片化的學習模式,改革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1.更新教學理念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促進學生活學活用,打造現代化的高中歷史課。歷史課上,記憶是日常學習的重要手段,但其實學生只有對高中歷史課上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進行充分分析,才會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進而掌握歷史知識。高中歷史課的學時并不是很多,因此歷史事件方面的闡述內容其實是比較有限的,很多時候在歷史課上學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但是“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對各類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進行利用,借助圖文并茂的優勢,幫助學生對歷史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進行解讀,也可以利用微課和慕課等新型教學資源,實現對高中歷史課內容的優化,突破時間和空間對歷史課的限制,讓學生可以展開個性化學習。例如,在教學“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時,教師可以配上背景音樂,播放有關文藝復興方面的微課,讓學生感受文藝復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資源,對文藝復興的一些資料展開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對文藝復興的起因以及實質進行理解。
2.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信息化時代下,教師在高中歷史課上引入信息化技術,對各類新穎的學習方法進行呈現,并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服務,可以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高中歷史課變得更加生動。教師要結合高中生學情,對學習資源進行選擇,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學習的體系,促使教育服務實現升級,建立智慧化的教學常態。為此,教師在高中歷史課上要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實踐,打造智慧化的高中歷史課。例如,在教學“羅斯福新政”時,教師組織學生對當時美國經濟情況展開分析,然后借助多媒體展示知識思路圖,讓學生理解經濟迅速進步的時候,政府需要對經濟進行適當的宏觀指導。教師為學生展示美國經濟的時間發展圖,讓學生明白繁榮和危機其實是共存的,分析羅斯福對當時美國帶來的積極影響,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深刻的記憶。
3.建立碎片化的學習模式
在學生以往的印象中,高中歷史課學習,就是不斷進行機械化的記憶,然后在考試中使用記住的知識。但僅僅靠記憶并不能滿足新課標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是要讓學生理解歷史,然后對歷史展開評價,從而學會分析問題。碎片化學習是通過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割,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的學習。高中階段學生的時間是非常緊張的,學習壓力非常大。碎片化學習可以實現學生對時間的有效利用,隨時鞏固所學知識,促進歷史學習效率的提升。在互聯網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建立微課、慕課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學習資源庫,讓學生可以隨時對學習資源進行獲取。例如,每一節微課僅僅是十分鐘內的視頻,針對一個知識點展開講解。學生在課下可以結合自身知識的薄弱之處,選擇合適的微課,展開個性化學習,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進而實現歷史學習效率的提升。
4.改革教學模式
在各類互聯網資源的支持下,高中歷史教學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協調高中歷史教學個性化以及教育規模化的現實矛盾。教師結合高中歷史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制作短視頻以及圖片,對學生展開指導,可以增強學生對高中歷史課學習的直接體驗,從而讓高中歷史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高中歷史的知識點非常繁多,難度也非常大,而學生的薄弱之處各有不同,都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利用互聯網資源,教師可以設計不同主題的教學短視頻,讓學生在對短視頻的學習中,深化自身的理解,鞏固自身的記憶,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例如,在教學“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時,教師可結合本節課的內容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幫助學生實現對當時西方國家情況的理解,然后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讓學生可以對新航路開辟的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條件加強了解。教師要結合互聯網資源的優勢,促進高中生對各類知識的理解,然后對高中歷史課的模式進行改革。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的注意事項
教師在高中歷史課上對信息化資源和互聯網進行利用時,要注意互聯網雖然給學生提供了便利,但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負面影響。互聯網上的各類信息是非常復雜的,如何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對網絡工具展開合理的利用,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以及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教師要提升微課等學習資源的趣味性,推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同時,在制作短視頻的時候,教師要盡量縮短視頻時長,讓學生觀看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會產生疲勞感。除此之外,各類網絡信息容易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展開正確使用網絡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分辨各類網絡信息的優劣,從而學會從中選擇正面的、對學習有利的優質信息,并用于知識學習中。另外,雖然信息技術對歷史教學有很多正面的影響,但不合理使用信息技術也會對歷史教學產生不利影響,不僅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過度使用還會減少學生思考的時間,阻礙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在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適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才能發揮出其在歷史教學中最大的價值。
三、結語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要迎合“互聯網+”的趨勢,教師就要更新教學理念,積極對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模式以及方法進行革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保證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只有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化,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正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雙主體互動式”的運用——以人教版必修1“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
[2]王康茜.建構主義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以“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1).
[3]徐志宏.思維構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現代上海的誕生——租界的故事》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5).
[4]仲永生.信息化背景下課外自學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5]婁俊巖.移動互聯網與高中歷史教學手段創新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
[6]施英.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7]楊哲.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探究學習模式構建[J].中小學電教,2013(05).
[8]龔榮勇.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融合實踐論探——從《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說起[J].中學歷史教學,2018(12).
[9]譚振武.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方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